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9月20日,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3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就财税政策与宏观经济、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与企业行为、地方财政与地方债务、预算治理与政府行为、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政府间财政关系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斌以“促进中国财政经济稳定发展的超常规应对方略”为题作主旨发言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财政上近年来税收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弹性逐年下降,支出刚性以及政府债务压力不容忽视,应当思考超常规应对方略。一是推行加大生育家庭财政补贴力度等政策,强有力地促进人口增长由负转正。二是推动中心城市房地产复苏。中国房地产供需存在地区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人们对住房面积和品质的需求会不断提高,中心城市房地产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三是探索共同财政模式,建立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共同分享机制。
通过聚焦“宏观经济长期走势和宏观调控改革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郭克莎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更需重视长期性、阶段性的趋势和问题。人口负增长、外需持续收缩、需求与预期转弱相互强化、价格下行等多重压力交织,正深刻制约内需扩大与经济复苏进程。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要求,郭克莎认为应革新传统宏观调控范式,强化长期视角与战略统筹,注重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并善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优化债务结构、支持长期发展,从而增强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针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始终以推动财政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并形成了“多方联办、每年一届”的运作机制。本届论坛投稿量显著增长,吸引众多高校青年学者的参与,同时得到了资深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多家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希望论坛能进一步凝聚青年学者的智慧力量,为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平等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财政学科领域的青年人才成长与学术创新。
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213篇,最终入选论文45篇。经评选,《取消事前税务备案、征纳关系重塑与企业实际税负》《中国企业纳税规模分布和超级明星企业的有效税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集团化与债务风险扩散》《市场信心与财政支出乘数状态依赖》《种豆得豆还是育苗成林?——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跨代经济效应》五篇论文获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四位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在论坛中作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表示,由于过于依赖数据驱动选题,当前我国财政学研究面临着财税问题与研究选题不匹配的现状。财政研究应当更加重视厘清基本事实,展现重大典型事实。针对中国企业税负问题,应当利用时效性更强的上市公司数据及时进行跟踪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田彬彬系统梳理了中国联合惩戒的制度实践,分析了资格限制作为税收征管手段的作用,并发现联合惩戒具有持续负面影响,对更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威慑力更强,但是对资金规模更大的企业约束性不及预期。基于此,他提出了完善惩戒限制、采取差异化策略等改进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席鹏辉通过对税源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市县层面、中西部地区对重点税源企业依赖度更大,传统行业重点税源税收贡献显著下降,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税收替代,导致可税GDP与统计GDP产生结构性差异。为缓解“紧平衡”压力,席鹏辉建议从收支两端协同发力,系统提升财政可持续性和统筹保障能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志华围绕“退平台”公告、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与城投债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他认为,“退平台”公告能够显著降低相关城投债的风险溢价,并且发布公告后企业表现出债务结构优化、政府项目依赖度下降、主营业务市场化水平提升等特征,反映出实质性的市场化转型行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艺明提到,财政学研究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而青年学者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更是财政学科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本届论坛是前两届论坛学术成果的传承和延续,为青年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成果交流的平台,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为财政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财政学优势学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联合承办。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