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三个维度辨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2025-09-23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0期 作者:孙美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孙美娟)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的“王府77·双周论坛第5讲”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之辨”为题,为与会学者带来学术分享。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主持。

  讲座中,莫纪宏打破学科壁垒,从语义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系统辨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两大概念,为与会学者厘清理论认知迷雾。在语义逻辑层面,莫纪宏依托CNKI大数据展开分析,对比“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概念的使用差异。数据显示,三者在篇名维度被系统归为一类,但在主题与全文内容上看差异显著:“中国的现代化”全文文献量达724.9万篇,约为“中国式现代化”(47.5万篇)的15倍。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属强偏正结构,聚焦空间与主权维度,内涵宽泛;“中国式现代化”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其五项基本特征与九项本质要求,内涵更具特定性,二者构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历史逻辑维度,莫纪宏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百年探索脉络:清末洋务运动聚焦物质模仿,民国时期推进制度学习与文化革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向苏联学习、自主探索阶段,直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正式确立。他表示,“中国的现代化”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具体路径,党的二十大将其理论化、系统化,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探索迈入新阶段。

  在价值逻辑层面,莫纪宏提出“三个有机统一”核心观点:中国的现代化是道路与目标的有机统一、手段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与全人类现代化共同标准有机统一。他特别提醒,区分两大概念对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至关重要,需避免概念混用;同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中国的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实现后者还需统筹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等重要因素。

  互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起点”“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起源”等议题提问,莫纪宏结合法制史脉络与政策演进历程逐一回应,进一步深化了现场学者对现代化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元思路。

  为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学术活动办成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品牌,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理论和实践创新,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繁荣发展,近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办好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王府77·双周讲坛的若干举措》。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冯希莹介绍,该举措围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组织策划、宣传传播、支持和保障四方面开展。其中,在组织策划环节,不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前沿与实践需求精准规划选题,邀请院士、资深教授等高水平人士担任主讲嘉宾,还通过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切实提升活动质量与效果。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