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孙美娟)9月22—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宗教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宗教学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提出,推动宗教学研究高质量发展需双向发力:既要从古典文明保护实践中深度汲取精神养分,为学科研究筑牢历史根基;又要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革新与理论体系的突破性探索,推动宗教学更精准解读现代世界多元复杂的宗教现象,最终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支撑与实践助力。
为进一步明晰“双向发力”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吴国生结合宗教学使命与学科定位展开论述。他表示,宗教学作为探究人类精神世界与价值体系的综合性学科,正处于古典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关键节点,肩负着阐释文明精髓、促进理解互信的重要使命。为更好履行这一使命、推动宗教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其未来发展需聚焦四大方向:其一,深化古典文明现代诠释,推动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其二,加强研究方法论创新,构建包容开放的学术研究范式;其三,促进多元文明互鉴,搭建平等互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其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让宗教学研究切实服务人类社会发展。
在“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这一核心方向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从历史与现实双维度,深入阐释了“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她表示,历史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双向互动,不仅实现了丝绸、瓷器与中亚西亚植物等物质互通,更推动了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跨地域交融,形成了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带的交流发展;现实中,全球文明倡议涵盖的四个“共同倡导”内容,为当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清晰行动框架。她特别提到,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倡议,构成系统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当前,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在于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挖掘不同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朱旭尧主持开幕式。与会学者表示,宗教学研究对阐释人类精神世界与价值体系、促进多元文明理解互信、服务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更应持续加强文明互鉴、革新研究方法、挖掘不同文明的共通价值,让宗教学在阐释文明精髓、促进理解互信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