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提供生态环境法治的中国方案
2025-09-2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1期 作者:王雨阳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9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体系优化与制度协同:《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文本优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生态法青年学者二十人论坛”在京举行。会议聚焦生态环境法典最新草案,围绕草案文本价值以及体系和规则等内容的优化,就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与法律责任五大板块进行讨论,旨在为草案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在开幕式上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意义重大,有助于全面总结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有益经验,提升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体系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法典编纂已进入重要阶段,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草案重大问题,提出高质量对策建议,为法典编纂作出应有贡献。

  多位学者作主旨报告。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柯坚认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以中国实践锻造中国概念与中国规则,提供生态环境法治的中国方案。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徐国栋分析了“生态环境”的概念,提出法典的体例结构应体现法典的功能分工与制度逻辑,强化法典的体系性。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别涛回顾了我国环境立法历程以及环境制度建设成就,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应充分利用已有立法成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规则健全和体系完善。

  来自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生态法研究室主任刘洪岩作会议总结。他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意义重大,本次会议讨论深入,就法典草案体例结构和条文完善取得了许多共识,法学所生态法研究团队将做好成果转化,继续深入研究草案内容,为法典编纂作出更大贡献。

  (王雨阳)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