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语言相通 交流互鉴——第六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2025-10-21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5期 作者:池明明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和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表示,“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该领域在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她指出,互动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天然带有跨学科属性,促使语法学、语音学、会话分析、多模态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分支领域逐渐交汇、融合;互动语言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推动语言研究的创新发展、构建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她认为,此次会议的主题体现了我们对该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一步期待。互动语言学揭示具体互动交际场景、文化族群中的语言使用规律,为探索普遍互动交际需求下的语言共性和差异提供了有效的微观路径。相信这一理论定能在服务社会生活、推进跨文化交流和文明进步、阐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明关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在语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和显著优势。他表示,互动语言学作为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发展迅速的前沿领域,强调从真实交际中发掘语言使用的规律与机制,为理解语言本质、推动语言研究范式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他认为,本次会议既呼应了国家推动语言能力建设与文化传播的战略需求,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者面向时代、回应现实的学术担当。他表示,期待本次会议能为推动中国与世界、汉语与外语、方言与民族语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对话和融合,为构建人类语言文明互鉴的学术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语文》副主编刘祥柏回顾了本系列会议的发展历史,指出互动语言学的产生和兴起具有深厚的学理背景,是语言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并希望这一理论方法能运用于更多的语言研究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匡鹏飞介绍了该中心在互动语言学领域作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包括出版“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丛书”,组建“口语互动的多模态分析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在《汉语学报》开设“口语互动的理论前沿与实证研究”专栏等。

  互动语言学是一个以真实口语互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揭示语言要素、语言结构与社会互动实践之间如何相互塑造与相互成就的语言学流派。本次会议以“互动语言学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聚焦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研究、跨语言比较、应用研究、互动语言学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池明明)

责任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