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全民族抗战的视角看台湾民众五十年抗日史的特点
2025-10-2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7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0月23日,“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系列讲坛第26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讲座”第6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红民应邀作题为《从全民族抗战的视角看台湾民众五十年抗日史的特点》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主持,所内外40余位学者参加。

  陈红民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提出,为学界研究中国抗日斗争的整体脉络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如果溯源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历史脉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民众开启的抗日斗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殖民地抗日运动,也是中国人民整体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早期实践形态。此外,研究台湾民众抗日史蕴含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台湾抗战史实,可以有力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台湾民众五十年抗日史的梳理和分析,从学理和史实层面驳斥了“台独”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

  陈红民重点讲述了研究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学术意义。第一,由于台湾民众抗日斗争发生早、时间长,而台湾抗日运动长期在抗战史研究中被忽略,将中国抗日斗争的历史溯源至1895年,从时间维度上拓展了抗战史的研究跨度;同时,聚焦殖民地台湾的抗日实态,在空间维度上填补了传统抗战史研究对“殖民统治区域”关注不足的缺憾。第二,丰富了抗战史的研究内容。长期以来,抗战史研究多集中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统治区以及沦陷区,而对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较少关注。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实态,无疑是抗战史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第三,对其他地区抗战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民众尽可能利用一切条件,抵抗殖民统治,如政治抗日、文化抗日等。这些均可与过往对其他地区的抗战史研究进行对比和参照。第四,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重要意义。与朝鲜、越南的抗日运动相比,台湾抗日运动始终与祖国大陆的抗日斗争保持紧密互动——既有台湾志士跨海返回大陆投身抗战,也有祖国大陆为台湾民众提供抗战的后方基地和精神支持,双方在互动中相辅相成。

  最后,陈红民总结了台湾民众五十年抗日斗争的特点。第一,台湾民众抗日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台湾民众积极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要求台湾回归祖国,部分民众直接付诸行动,回到大陆参加抗战。第二,台湾民众有着坚定的抗日态度,并为之付出巨大牺牲。在台湾民众五十年抗日斗争史中,约有60万名抗日志士牺牲,他们无惧日军的残酷镇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第三,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形式多样化。除武装抗日外,还有前述的政治抗日、文化抗日以及经济抗日等。第四,台湾各阶层民众自主、广泛地参与到抗日斗争浪潮中,涉及群体涵盖从清政府官僚到地主、士绅、农民、工人等不同阶层。第五,由于处在极其严苛的殖民统治下,台湾民众的武装抗日难免存在缺少充分组织动员与准备、发动仓促的特点。

  在互动环节,多位所内同仁就讲座内容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陈红民予以细致回应。讲座结束后,金以林总结道,讲座富有启发性,对台湾史研究新问题的再讨论,将有助于拓宽研究视角与思路。

  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办。

  (张醒世)

责任编辑:崔园园(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