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探索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的文化创新路径
2025-11-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1期
分享到:

  本报讯  11月8日,“东方造物:通往中国气派的艺术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汇聚理论学者与艺术创作者,致力于探索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的文化创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表示,在文学艺术、美学理论研究领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坚持彰显艺术精神的人民立场,积极拓宽文明互鉴的全球视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崔勇梳理了北京城市格局与建筑形态发展的历史脉络。他提出,中国传统建筑承载的物质、精神及生态文明为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北京城市与建筑的创新发展须基于其传统,建筑师应在守正创新中营建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建筑。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强聚焦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与审美观念认为,明清时期兴起的“生活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的趣味、审美区隔,促成了审美权力和机制的开放和重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是研讨会一大热点。东南大学教授季中扬分析了非遗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方式,他认为,非遗美感主要在于实践者的身体经验,让身体融入其中,通过直接、无距离的参与来感受美。上海大学教授章莉莉研究发现,近年来消费领域“国潮热”的兴起与非遗得到全面保护具有紧密联系,国潮国风是非遗传承当代价值的生动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建军探讨了如何以“二十四节气”赋能乡村振兴,他认为,“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传统生计、生态智慧、民间文艺、道德规范等文化资源禀赋,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善治之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娜揭示了AI技术介入非遗活化的感知、沉浸和交互三重美学逻辑。她认为,AI为非遗审美提供了一种新范式,未来,促进“技术的看”与“文化的看”的深度结合应成为AI技术介入非遗活化的致思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刘方喜谈到,此次会议既有对“第二个结合”和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论探讨,又有对实践层面非遗审美文化保护、当代“中式”生活美学的深度思辨,凸显了在“第二个结合”中重新激活中华传统美学的巨大潜力。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共同主办。
  
  (文学研究所/供稿)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