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举行
论坛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本报讯 (记者高莹)7月20日,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谢伏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京清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主持开幕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作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谢伏瞻致辞。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谢伏瞻指出,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谢伏瞻表示,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飞跃,是新时代最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什么别的思想,能够解决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
谢伏瞻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全党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门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深入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为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京清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王京清表示,70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空前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精彩华章。这一部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奋斗史诗,正激励我们昂首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高度深入总结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发展的70年,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经”的研究,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经验和规律;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道义制高点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王京清指出,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事业中积极作为,为人类进步与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顾海良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点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李慎明指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程,其中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中,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有机地高度统一起来,坚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根本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还要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与会学者围绕经典马克思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季正聚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十分活跃,在文本编译、版本研究、方法创新、文本解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经典著作文本研究进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紧密相连,历经从介绍性研究向原创性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路径。今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将会继续推进,经典著作编译出版的信息化发展将带来数字化研究趋势,文本研究还将进一步体现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会得到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提出,应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协调各部门统一部署;要做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准解读;要改进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熟悉政策、精通外语、熟练掌握传播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结经济规律,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经济学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约260位专家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