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在中非文明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2023-05-15 作者:记者 高莹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高莹)5月12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与中国非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非文明和谐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非文明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非合作树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高翔指出,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和平交往、平等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树立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典范。在“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引领下,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原则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国家开展平等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文明冲突论,从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强加于人,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和经验,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高翔强调,把中国和非洲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把真实的世界历史告诉人民,是中非学界面临的共同任务。编修历史研究典籍是积累历史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编写一部展现非洲历史本来面貌和非洲文明丰富内涵的非洲通史,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的非洲历史研究水平,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非洲历史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非洲观和中非合作观,丰富中非人文交流的成果。希望中非学者汇聚双方智慧,深度挖掘史料,加强理论创新,以中国非洲研究院为合作平台,共同推进《非洲通史》(多卷本)编纂工作,合力打造全面、深入呈现非洲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传世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不断深化与非洲学界和智库的合作,以多渠道、全方位学术交流和《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研究编撰为着力点,广泛开展文明对话,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非洲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双方交往源远流长。从《史记》中关于张骞凿空的见闻,到唐代杜环的《经行记》、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及赵汝适的《诸蕃志》、明代费信的《星槎胜览》,再到清代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非洲的记载不胜枚举,折射出双方彼此认知由“点”到“面”、由“面”到“里”的逐步深入过程,也见证了两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化。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查尔斯·罗曼·姆贝勒看来,非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相似之处,赋予了非洲文明和中华文明诸多核心共性。例如,双方都推崇和谐、团结、共生的“和”理念,都强调合作和友谊的重要性,都追求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等。这些共同价值观超越了政治和经济,是历史上非中交往源源不断的前提,也是新时代非中合作的重要基石。

  “加强对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能够开拓人类普遍交往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兼历史学院执行院长朱昌荣认为,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各文明从彼此分散到相互依赖的过程。立足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视角,我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亚非文明多元、平等、和谐、共生的历史经验和交往模式,揭示出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话语有显著区别的世界文明交往理论。这种文明交往理论可以充分彰显包括中非在内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代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从文明长河中探索、总结文明彼此借鉴与共生的历史经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客观全面研究非洲历史和中非关系史 

  15世纪以后,非洲和中国经历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遭际,先后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殖民主义史学宣扬“非洲没有历史”和“非洲文明外来说”,对非洲历史研究产生了长期消极影响。与会中非学者一致认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非洲历史和非洲文明,突破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客观、全面地研究非洲历史和中非关系史。

  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非洲社会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恩科洛·福埃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非方委员彼得·卡格万加说,非洲的历史是由西方书写的,其中充满了偏见,对于非中交往的描述也带有歧视和偏见。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非洲社会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恩科洛·福埃表示,至今仍有一些西方学者对非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持不认同的观点,这是由于他们对这两种文明的理解非常肤浅,“我们必须从零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打破这种偏见。”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喀麦隆)高畅表示,非中学界应共同努力,争取对非洲历史研究的主导权。

  纳米比亚驻华大使凯亚莫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索马里驻华大使阿瓦莱·阿里·库拉内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2021年,中国非洲研究院启动新编《非洲通史》(多卷本)项目,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汇聚全国非洲研究界的力量,编撰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非洲通史。该项目引起了非洲各界的关注。索马里驻华大使阿瓦莱·阿里·库拉内在致辞中表示,《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编纂,能够打破西方关于非洲历史叙述的垄断,推动非洲历史叙述更加多元。

  目前,《非洲通史》(多卷本)项目已完成开题论证,多个子课题进展顺利。会上,多位学者就推进该项目发表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表示,研究编撰新中国史的经验对于《非洲通史》(多卷本)具有参考意义,具体包括分清历史主流和支流、注意历史的内在联系、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等。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建议,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洲通史》(多卷本)“非中关系卷”应增加对双方科技合作的历史考察。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主持开幕式。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非洲通史》(多卷本)首席专家李新烽作会议总结。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纳米比亚驻华大使凯亚莫出席会议并致辞。多位中非学者和非洲驻华使节参加会议,围绕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核心共性研究、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发展进程研究、以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