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立志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025-05-09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3期
分享到: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社科青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队员,应自觉肩负起为民立言、为国献策的神圣使命,担负起传承学风、赓续学脉的历史重任。在此,我向全院青年发出如下倡议。

  一、铸牢忠诚之魂,做“三项共识”的践行者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履行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天职,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铸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对党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赤子之心,努力成长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社科青年铁军!

  二、坚持守正创新,做中国学术的开拓者

  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旗帜鲜明地发出马克思主义学术正声!

  三、坚守人民立场,做科研报国的奉献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信念,走出书斋、深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

  四、讲好中国故事,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积极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用学术话语阐释中国道路、提炼中国经验、展现中国精神,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在国际舞台发出社科青年强音,为全球发展贡献社科青年智慧!

  五、严守纪律规矩,做优良学风的捍卫者

  强化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维护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的学术生态,走正道、守底线,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做到慎独慎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社科青年朋友们!让我们矢志不渝,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术报国之志!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促进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成长视为推动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院党组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青年学者搭建发展平台,在全院和我所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本人是院、所各项青年发展支持政策的见证者,目睹了身边许多青年学者得益于这些支持而迅速成长。青年同事们常常围绕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设计、撰写国情调研报告、开展海外合作研究等,与我切磋商讨。支持青年学者的各类政策和项目发生聚合效应,为研究所推进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国际传播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同时也是院、所各项青年发展支持政策的受益者。入院之前,我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只顾自己钻“象牙塔”。但入院以后,一方面,我通过与所内和院内诸多同事、专家密切交流,大大开阔了眼界,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事经济研究的同事与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同事经常碰头交流,在相互启发中促成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专著和要报成果。另一方面,我从院、所获得许多参与专项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机会,在“行万里路”中深入了解世情、掌握一手材料,对习近平总书记“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为践行我院“三项共识”、积极建言献策夯实了根基。 【阅读原文】

  在学生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一直仰望的地方。2016年,我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从学术殿堂的仰望者变为建设者。今年是我入院工作的第9年,结合自身工作,在此报告三点体会。

  一是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在我院持续深化政治建设新格局下,我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才培养、干部交流机制,我先后在研究所、职能局工作,不断走出舒适区,被派驻到国际组织、学术社团工作,参加院内巡视工作,每一段经历都有助于自身成长。

  三是要保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心态。成长的道路并非总是鲜花铺路,青年成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共性烦恼,也难免会坐“冷板凳”。派驻美国时,我也经历过评职称的压力和焦虑,再加上双边关系趋于紧张、疫情严峻,时常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一有焦虑的苗头,我就去啃书本、写文章,把压力转换为拼搏奋斗的动力,去主动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讲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经历的每一道风景、每一次磨炼,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大平台,离不开我院在制度、机制上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的好环境,更离不开院党组对青年的重视、培养和托举。当前,我院各项工作实现系统性转变、历史性突破、整体性跃升,呈现出轰轰烈烈的干事创业新气象。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也将主动作为、勇挑重担,承担新一代社科人的历史责任。我期待和广大青年一起,坚定践行我院“三项共识”,以强大心灵、坚定意志和真学问、真本领为学术殿堂增光添彩。 【阅读原文】

  我所在的呼斯塔考古队和考古研究所其他几十个考古队一样,都是常年从事田野发掘的最基层、最一线的学术队伍。考古工作的遗址以及遗址所在的环境各有不同,决定了每个考古队的工作、生活实践各不相同。对我个人而言,能在呼斯塔长期进行考古工作,主要依靠三个方面。

  一是情怀。虽然条件艰苦,但工作的每一天,我们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分子,不忘学术戍边的初心使命。在呼斯塔,除了业务工作以外,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重样的新鲜“事故”,应对起来压力较大。所以,在工地待久了,就想赶快回北京去。但是呼斯塔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每年能够发掘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4个月,时间非常宝贵,所以我们每年都是“一次性”出差。

  二是热爱。因为对考古学事业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呼斯塔,除了几户牧民之外,山上只有我们一户人家,这里只有羊群,没有人群,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所以每年在北京待久了,我又想赶快回到呼斯塔去。在雨季,我们经常受到暴风雨的折磨,但每天能好几次欣赏到美丽的彩虹。我们和邻居互助互爱,彼此提供情绪价值。比如,去年呼斯塔全面禁牧,我们的邻居巴音·巴特儿无奈地把羊群放在七八公里之外,但仍然把帐篷扎在我们营地附近。这说明,没有他们我们不行,没有我们他们也不行!每年春天羊群上山了,他们总是焦急地往北京打电话:“王老师,今年过来吗不过来?”虽然他们知道,我们当年肯定会过来。

  三是领导的爱护和帮助。高翔院长多次提到“考古队员是最可爱的人”,并多次到考古队调研,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这让我们觉得自豪和感动。所里也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总会特批、特办一些具体事务。最近两年,中国历史研究院实行一个非常好的新政策,即新入职人员要到考古工地挂职锻炼几个月。这个政策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人手不够的问题,我特别欢迎,所以早早地就向考古研究所站队管理处提出申请。 【阅读原文】

  作为一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我深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这个集体的鼓励和托举。院党组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备受鼓舞,可以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过去几年间,我深深感受到,在扶持、培养、激励青年人才方面,院党组在持续发力。我本人也是诸多青年学者扶持计划的受益者。我给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并不多,取得的成绩也微不足道,但是院里给予我的鼓励真不少:从刚入院时获得的青年科研启动项目到职称破格与指标调剂,从青年教学名师奖的颁授到“青年英才”遴选等。院里各项青年发展支持政策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个人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我深深感到,院党组的各项支持政策让年轻人能安心坐“冷板凳”,做长时段的“慢学术”。这里的支持既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更有严管厚爱的精神承托。过去7年间,依托我院的青年项目支持,我和所在的调研小组能够踏实走向田野,深入平台零工劳动者的一线劳动实践,看到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背后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诸多社会治理问题。我们调研了从网约车司机到电商直播、从外卖骑手到家政工人等一系列劳动者,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理论创新和建言献策离不开扎实的一线调研,也离不开“为人民做学问”的社科初衷。唯有深入群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学问才有价值,学术人生也才能走得长远。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