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及学科建设
2025-01-03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32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
分享到:

  本报讯  第三届国别与区域研究论坛近日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及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中国区域国别学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学科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现有学术与政策研究力量,形成了卓越的人才队伍。学校将大力支持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持续推动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表示,区域国别学不仅是认识国际区域和国别的方法与理论,也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国际区域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探求区域共处、共存和共利问题,相关研究从类型学上大体可区分为理论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专门性研究。区域国别学下的国别研究应突破现有的学科边界,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培养新的认知。区域国别学为国别综合、交叉研究提供了学科支撑,一方面拓展了研究视野,另一方面推动了思维认知的创新。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有主学科支撑,形成联合导师培养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在专业基础上至少需要同两门学科交叉。区域国别学的核心课程指南目前正在制定完善中,基本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区域国别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专业模块主要是指二级学科核心课程,实践模块是指学生参与智库、部委、企业等的实习实践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镭谈到,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洞悉世界发展情况。区域国别研究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我们应寻求更多合作,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外部冲击。区域国别学本质上是“致用之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本身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从区域角度研究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从“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动理论创新”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选项和方案,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能够起到协调、影响甚至塑造的作用。从研究主体出发,“全球南方”国家不再是被动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从学科边界角度出发,学科边界不再是发达国家立场的单向拓展,而是“全球南方”国家共建共享交流的多维度发展;在学科建设发展内涵方面,“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目标更加立足于本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表示,区域国别学以现实重大需求为根本驱动,以不同国家的发展现实为关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本特征,其建设和发展意味着不断有新的知识体系产生;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支撑,构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自主理论;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最终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提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专职的研究共同体、较为统一的研究纲领、稳定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以及专业期刊和评价体系,研究范式应包含基本命题、概念、理论、问题、边界、评价体系、价值理念七个要素。尤其是在价值维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应体现中国特色。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正步入一个跨学科融合的新纪元,研究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已难以满足区域国别研究的多元化需求,跨学科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互补与协作,更为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提供了无限可能。他还强调了“在地化”经历与经验对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正步入全新发展阶段。在区域国别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构建上,应注重理论框架搭建和学科知识普及;在区域国别前沿等进阶课程中,需要紧跟学术前沿,探索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表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需立足两大核心路径。一是传统国别区域研究的深化,这一路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学术底蕴,是我们理解特定区域特色与内涵的基石。二是新兴的区域文学研究拓展,它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将文学研究置于更宽广的区域视野之中,探索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关联。这两条路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坚固基石与广阔舞台。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认为,面对全球化的新挑战与机遇,亟须加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通过精细划分研究领域,融合跨学科研究方法,构建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将极大提升我们对复杂国际局势的理解与应对能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赵可金谈到,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学生对该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他提出“自上而下”的学科建设策略,即从博士培养入手,逐步延伸至硕士和本科教育。这一策略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学科生态体系。赵可金还强调了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有机结合,以及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重要性。
  与会学者认为,此次论坛开展跨机构、跨学科交流,搭建了共同探讨学科建设的平台,深化了对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认知,并在促进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达成诸多共识。论坛不仅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更增进了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对话交流,将为我国区域国别学发展提供助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