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政治心理学这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展势头强劲而活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建君,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建树。他依托扎实的心理学背景,深耕政治心理学领域,多年积累沉淀,摸索出整合政治学和心理学、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将其浓缩于独著教材《政治心理学》之中。2024年,这本书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荣膺“优秀教材奖”。
三年玉成:
兼顾国际与本土、经典与前沿
早在2011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工作不久的郑建君,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撰写一部政治心理学教材。
当时,国内虽已有几本著作,但仍有一些空白地带尚未涉足,尤其是没能整合政治学与心理学知识体系,较少关注本土政治心理现象。
是组织团队共同编写、还是由个人独立承担,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很久。权衡再三,他决定走“独立完成”的道路。这尽管工作量巨大,但能更好地在整体纵深和叙事脉络上实现一致。
此前,郑建君在《政治学研究》期刊上发表过一篇系统梳理政治心理学进展与前沿的文章,这篇文章搭建了教材结构设计的最初框架。在此基础上,他一方面吸收西方经典研究和前沿成果,另一方面则力图呈现国内政治心理学者十余年来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突破。
他也拜访了很多同行,请他们为教材的体系架构、内容选取和章节编排等提供建议。这种反复的“学术共同体”沟通,让教材体系变得更为完善。
经过3年左右的持续写作,《政治心理学》最终在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高校相关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
在他看来,这部著作具有几个鲜明特点: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顾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本土化案例,突出经典性与前沿性的结合,积极尝试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郑建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开设政治心理学课程时,将《政治心理学》这本教材作为课堂主要参考或必读书目。每次课程结束后,郑建君都会收集师生们的反馈。他表示,未来将结合这些反馈和学界最新进展、社会发展新状况,构思教材的修订,比如,数字政府治理体验与“美好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及最新前沿的研究方法等丰富的本土主题将会纳入其中。
十四年跨越:
学术为社会需求服务
对于郑建君来说,学科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14年前,他便开始了从纯心理学向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过渡的研究历程。彼时,国内政治心理学还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共同体。郑建君感慨,他的动力来源于学界的需求: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政治领域中的领导决策、公众态度和社会认知,就能对社会实践与决策服务发挥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立项了一系列院级重大经济社会调查课题,如他参与或主持的“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国公民政治观系统调查研究”,让他在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提炼了政治心理学研究需关注的核心主题。
在郑建君看来,个人学术研究必须服务于现实社会需求,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重社会价值的根本立场。为此,他多次主导或参与社会重大问题调查,包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借助网络数据收集舆论与政治心理,并将成果与对策建议递交相关部门。
谈及学科理性与政治正确性的关系,他说,“政治正确性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扎根于对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实践考量。他在教材写作过程中,严格把握政治方向,同时将经典研究与前沿学术成果融为一体。这使得教材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原则,又能为研究者和学生呈现政治心理学的多种新工具和新议题。
未来展望:
融合计算政治学与人工智能
在日常生活中,郑建君不是一味深居“书斋”。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获得最新学科信息,同时也把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给同行。政治心理学在国内尚具潜力但未成为“显学”,他认为,这恰恰是青年学者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眼下,郑建君与同事们正着手将政治心理学与计算政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结合大数据与实验设计的新技术手段,为政治心理学注入更多活力。从方法论角度看,这些新工具有助于捕捉公众态度与政治情绪的动态变化,也能更广泛应用于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动机等研究之中,为社会治理乃至政策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数据支撑。
郑建君朴素、稳重而自谦。“有一句话直到今天对我而言都非常受益,那就是‘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他说,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职业发展,都不可能总是高峰,大部分时候都是低谷和曲折,但在爬坡的阶段,就需要心态的调整和坚定的信念。当处于不佳的情绪状态中时,作为心理学专家,他选择的就是在书中寻找答案,在行动中让自己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