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是新质生产力外象,“质”是新质生产力内核。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之一。
发现“新” 培育“新” 壮大“新”
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的量级、能级不断提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牵引力、融合力和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其发展必然与全球科技创新步伐同频率、共振动。全球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赋能和带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边界拓展、生产力效能发生根本改变。一是新质生产力能够发现创新趋势,始终与前沿技术深度契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前进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牵引,有效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二是新质生产力能够培育创新能力,驱动创新型国家构建和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重塑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其自学习性、自适应性带来生产力形态及质态不断变迁和跃升。三是新质生产力能够壮大创新型行业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配置密切相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产业布局,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提高“质” 创新“质” 引领“质”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主动追求增长质量、效益和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带来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质变。提高要素质量、创新要素内涵和引领要素转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
不同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要素。新型劳动工具蕴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技术,概念更加广泛、组合更加复杂多元。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革命必然带来传统要素报酬递增和新质要素范围经济形成扩大,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供给和产出体系的创新占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新质生产力牵引下,产品制造更加智能,产品和服务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人民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得到满足。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着手,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微观上要“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要从广义上、长焦距认识这一优势。一要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强“基”补“短”,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重视不同人口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衔接,促进教育与职业发展过渡衔接,实现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相统一。二要充分挖掘人才红利、知识红利。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挖掘劳动力内部潜藏的人才红利、知识红利、工程师红利,加快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三要持续提高健康红利。当前要特别重视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社会融合,真正做到人进城、心落地,加速完成市民化转变。四要挖掘老龄化红利,逐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鼓励老年人从事社会公益、社区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老年劳动参与率。五要促进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智力资本主要是指与人力资本形成互补机制的平台或能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跨属性流动,提高人口红利的要素配置效率。
中观上要“融”,通过新型工业化解决产业升级“阵痛”,促进产业迭代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从科技革命趋势看,工业化的形式、运维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工业主要指社会物质生产部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物质”内涵不断削弱,“无形”内涵不断增强,新型工业的定义不断泛化,新旧业态创新迭代加快。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抓手。新型工业化能有效统合传统一二三产业,实现升级、融合的目标。从实质上而言,新型工业化没有严格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划分,产业边界模糊、产业融合加深、产业路径交互,蕴含着丰富的场景优势、融合优势、迭代优势,加速推动中国从工业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最后,新型工业化能够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衍生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能保障工业高质量发展,也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厚植工业化基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宏观上要“实”,及时出台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创新的政策合力。一是形成一流的营商环境,以亲清政商关系为纽带,架构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着力解决市场机制失灵问题。二是推动“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合作机制转换,将创新网络越织越密。推动市场化改革,不断打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交流合作的堵点,促进创新成果研发、开发和市场化应用。三是加快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既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创新的重要平台保障,能够带动各行业生产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