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发展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2025-04-01 来源:社科院专刊第754期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崔乃文 段丹洁
  当前,世界媒介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致力于探索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研究方法、构建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中国新闻学学派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选择。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以下简称“新闻所”)所长胡正荣,请他分享对于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思考与实践。
  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胡正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推动新闻学的理论创新。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分别是“自主”“融通”“实践”“引领”。(下转院2版)
  一是“自主”,包括守正和创新。守正,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根基。创新,即结合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核心内容。
  二是“融通”,包括中外融通和学科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是在开放的世界和开放的中国日益融通的进程中开展的。另外,新闻作为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正在加速融通。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也需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通。
  三是“实践”,立足当代中国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是根植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实践,聚焦真情况、研究真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回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诉求。
  四是“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要引领新时代潮流,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价值建构,用价值引领赋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此外,新闻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研究机构,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应当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所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有哪些?学派建设应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胡正荣:新闻所成立于1978年6月,是在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机构。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重镇,新闻所具有两大特色。
  一是具有历史悠久的深厚学术积淀。40多年来,新闻所发展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重镇,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史、传播学、媒介研究、广告学、网络学、舆论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深耕多年,培养了诸多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学者,产出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二是具有关注时代前沿的学科朝气。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新闻所1999年4月即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在国内较早开启对网络新媒体的研究。2010年,新闻所发布了国内首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并连续出版至今。2024年2月,新闻所对研究室进行了调整,学科设置更加面向学科重大前沿,这符合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要求。
  一是“自主”,包括守正和创新。守正,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根基。创新,即结合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核心内容。
  二是“融通”,包括中外融通和学科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是在开放的世界和开放的中国日益融通的进程中开展的。另外,新闻作为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正在加速融通。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也需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通。
  三是“实践”,立足当代中国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是根植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实践,聚焦真情况、研究真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回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诉求。
  四是“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要引领新时代潮流,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价值建构,用价值引领赋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此外,新闻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研究机构,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应当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所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有哪些?学派建设应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胡正荣:新闻所成立于1978年6月,是在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机构。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重镇,新闻所具有两大特色。
  一是具有历史悠久的深厚学术积淀。40多年来,新闻所发展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重镇,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史、传播学、媒介研究、广告学、网络学、舆论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深耕多年,培养了诸多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学者,产出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二是具有关注时代前沿的学科朝气。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新闻所1999年4月即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在国内较早开启对网络新媒体的研究。2010年,新闻所发布了国内首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并连续出版至今。2024年2月,新闻所对研究室进行了调整,学科设置更加面向学科重大前沿,这符合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要求。
  新闻所在学术平台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例如,主办新闻传播学科唯一顶级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该刊以“代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宗旨;编撰了记载中国新闻事业变迁的《中国新闻年鉴》和跟踪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举办中国传播学大会、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国所论坛、国所“三见”读书会等品牌活动;自2013年起组织开展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活动;编撰四本蓝皮书——新媒体蓝皮书、青少年蓝皮书、国际传播蓝皮书和媒体融合蓝皮书。这些已成为新闻所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优质资源。
  继承和发扬这些优势,一方面要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基石,通过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提炼原创性概念和理论,推动构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现代传播技术、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前沿领域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平台,关注智能传播、大数据舆情、融媒体等研究,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跨学科理论成果。此外,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改变国际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贡献新闻传播学科智慧。
  深化改革推进机制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于打造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有哪些规划?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胡正荣:自1978年新闻所成立以来,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新闻所几代学人筚路蓝缕、开山铺路,奠定了新闻所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国家队地位。新时代以来新闻所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为了推进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打造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新闻所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将其定为“改革年”,确定新闻学学派建设方针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首先,确定了改革方针,即“一个坚持”和“三个面向”。“一个坚持”,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新闻所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实践重大问题、面向学科重大前沿,积极推进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
  其次,2024年2月通过对研究室的调整实现对学科重构、研究室重建、人员重组,新成立了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对四个研究室进行更名,对所有科研人员进行重组。通过“三重”为打造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优化资源配置。
  最后,全面推动科研管理机制创新。2024年,新闻所在顶层设计上以“三项共识”为根本,在基本架构上以“有组织科研”为重点,在底层逻辑上以“重大成果”为导向,启动科研管理和工作机制创新,激发科研动力和活力,为科研工作赋能。
  这些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在2024年的基础上,新闻所将2025年定为“深化改革年”,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科研建设为核心、队伍建设为基础、机制建设为保障,深化已经实施的各项改革举措,并启动新的改革措施。
  未来,在“十五五”期间,努力打造新闻所的“四个一”,即每个研究室做到有一支队伍、一本期刊(集刊、皮书)、一个会议、一个集体项目,从而深化新闻所的“两镇(阵)一平台”建设。2025年初,新闻所已经要求各个研究室启动编撰集刊,目前所有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刚提到,2024年是新闻所的“改革年”,对研究室调整、学科重建、人员重组,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胡正荣:2024年2月,为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新闻所首先对原有研究室进行全新调整,现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室、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室、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大数据舆情研究室6个专业研究室。新闻所以6个研究室为平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同时推进以6个研究中心和重要课题任务为纽带的交叉学科团队建设。
  之所以施行这样的调整,是因为新闻所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在学科方向凝练上、在学科资源配置上,必须既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国际新闻与传播等,又要回应实践重大问题,如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视听传播、大数据舆情等,还要关注理论重大前沿,如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等,而这些方向正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突破点和重点。因此,我们将主力军即主要研究力量,挺进主战场,即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主要领域。
  迎接挑战激发思维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胡正荣:我个人认为,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技术给学科发展外部环境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时代正迅速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时代的底层逻辑,互联网也日益强调从工具理性迭代为价值理性。不少诞生并成长于工业时代的社会科学都面临着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新闻传播学不仅身处其中,甚至属于首当其冲的学科之一。网络信息和数字智能技术的影响,率先并剧烈地凸现于新闻传播。伴随着平台时代的到来,这种新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其他领域,并成为一种连接性力量而重构社会结构,社会科学遭遇研究对象变迁、研究范式变革的巨大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这些挑战,有何破解之道?
  胡正荣:当前,工业时代形成的学科边界已无法适应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同样无法在本学科的传统框架内研究新的问题,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数字社会的课题越来越多。新时代的大学科融合,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的必由之路。对此,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有着最齐全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有着最权威的学术期刊集群,为学科新融合提供了天然的最优试验场。新闻所除了不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人才,也广泛地在各种调研课题和重大任务中尝试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跨所合作。为贯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要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要求,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需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前沿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把学科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新闻所有哪些代表性的团队和成果?
  胡正荣: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新闻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团队和成果。我们一直非常注重跨学科研究,结合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实际调研,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例如,沙垚长期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著作《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结合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当代农民的文化表达方式,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孙萍及其团队基于对平台经济下劳动群体的实地调研,写出了《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这一著作,2024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
  2024年更名的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室,该研究室负责编撰的国内唯一的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全面分析解读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现状和趋势,助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承担新媒体蓝皮书的编撰任务,还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的具体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发挥青年在学派建设中的作用?
  胡正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要培养有活力的人才梯队,尤其要让青年一代学者担当主力军。近些年,我所极为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在学派建设中的作用。目前,“80后”在我所的科研人员中占比已接近七成。2023年,我所推出了“新闻传播学·国所青年学者工坊”和青年学者“马列读书班”。在2024年的研究室调整中,7位研究室主任中有3位是“80后”,7位副主任中有5位“80后”和1位“90后”,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助理景嘉伊为“95后”。2025年,新闻所将优化和调整非实体研究中心,完成换届和更名工作,配备青年学者担任中心负责人,给青年人以广阔的学术平台。我所期刊已经启动编辑体制改革,在全所积极聘请青年科研人员全面参与期刊编辑。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派建设中,充分发挥青年人的作用是关键。通过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学术研究,青年学者不断关注社会热点和舆论引导,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为新闻学学派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