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西域古文字学:有人做、有传承
2025-10-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3期 作者:高莹
分享到: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疆,古称西域。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片辽阔疆域共同生活,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曾经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文字、遗存的丰富文献,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西域古文字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为学的学术传统,从古文字文献入手,悉心钻研、久久为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25年9月,西域古文字学科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绝学”、冷门学科资助名录》。

  全方位解读西域古文字文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这一地区,带来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也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汉文文献和粟特文、吐火罗文、古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献,以及波斯文等域外语言文献。

  自18世纪末开始,多个西方国家的探险队以所谓“考察”“游历”的名义进入中国新疆,带走数以万计的多语种古籍文献。在对这些文字进行释读的过程中,西方学术界掀起了研究西域古文字的热潮。当时,国内很多青年学子也走上了“东方学”的研究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翁独健、冯家昇等学者就是率先进入这一学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考据学、文献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为切入点,开辟了系统解读与研究西域古文字文献的学术道路。翁独健主持编译了波斯文史书《史集》和《世界征服者史》,搜集、整理了大批重要波斯语古籍文献,是中国现代元史研究的奠基者。冯家昇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元代畏吾儿文契约二种》《回鹘文善斌(斌通)卖身契》等论文,为我国回鹘文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西域古文字领域进一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团队,如陈宗振、赵相如、朱志宁、雅森·吾守尔等在突厥语文献的整理与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刘正寅等推动了波斯文文献与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继承前辈学人的治学方法和理念,由文字、历史、语言等入手,全方位解读与研究西域古文字文献,不仅开启了我国西域古文字学研究的新纪元,更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后续西域古文字学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民族语文》编辑部编审赵明鸣长期从事突厥语研究。他告诉记者,西域古文字学科主要聚焦古粟特文、吐火罗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西域古文字的研究,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死文字”,该学科因此被称为“绝学”。学者欲在该领域有所建树,需兼备多语系古文字学素养,并通晓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学术门槛高、研究难度大,西域古文字研究人才十分稀少。然而,正因其艰深独特,西域古文字学的学术价值才尤显重大。

  赓续传统 创新方法

  希纳乌苏碑是1909年于蒙古国发现的一座鄂尔浑文回鹘石碑,记述了8世纪漠北部族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西域古文字学科团队成员、民族所副研究员米热古丽·黑力力的专著《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收录了希纳乌苏碑碑铭。碑铭记载,757年,磨延啜可汗在色楞格河畔动员汉人和粟特工匠修建“富贵城”。米热古丽认为,碑文所载反映了中原工匠直接参与漠北城市营建之史实,而博尔巴任城遗址出土的中原陶瓷则从考古学上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

  “这表明,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建筑以及生活方式对北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米热古丽向记者表示,从文化互动与影响的角度来看,碑铭语言所反映的中原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唐代及其前后时期更广义的中原—西北—草原文化互动格局。

  在2025年9月28日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该学科团队另一位成员、民族所副研究员陈春晓的专著《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也同时入选。该书运用波斯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史料文献,考察蒙元时期中国与伊朗交往史,为古代中华文明的世界传播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证明。

  粟特文、吐火罗文存世文献较少,释读难度极大,而这正是西域古文字学科团队成员、民族所研究员木再帕尔的研究方向。2020年,木再帕尔出版了专著《回鹘语与粟特语、吐火罗语之间的接触》,从回鹘语摩尼教、佛教文献中存在的大量粟特语、吐火罗语借词入手,探讨了回鹘语和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接触关系。2023年,木再帕尔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

  以米热古丽、陈春晓、木再帕尔为代表,一批青年科研人员近年来迅速成长,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域古文字学科的中坚力量。在赓续老一辈学者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他们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在古文字文献的整理、释读与语言文化分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这批青年骨干的共同特征是由老一辈古文字专家亲自培养,受过严格的考据学、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训练,能掌握并熟练运用一种以上的古文字从事相关研究。”赵明鸣欣慰地表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西域古文字研究增添了助力。借助新技术加持,西域古文字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尤其强调数字化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据米热古丽介绍,学科团队正在建设西域古文字文献数字化研究平台,对古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等多语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转写、释读、对译与标注,实现文献资料的结构化和可检索化。这一平台支持跨文献、跨语言的综合分析,使研究者能够对文献中的汉语借词、语法现象以及多语接触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为古代语言接触、方言演化及民族文化交流提供科学依据。

  让绝学研究代有传承

  中坚力量成长有担当、信息技术增添助力,共同推动西域古文字学科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满怀信心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清楚看到影响学科未来发展的短板:粟特文、吐火罗文研究稀缺,人才培养与传承存在断层危机;一些文种的重要文献材料散见于海外不同收藏机构,获取不易,制约学科的持续发展与影响力提升。

  培养后备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的扶持下,西域古文字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例如,通过组建由古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等研究方向的子学科负责人牵头的研究团队,为青年学者提供系统的科研指导与学术培训;举办全国西域古文字后备人才培训班,面向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教授古文字释读方法、文献整理规范及语言文化分析技能;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短期讲学与专题研讨,提升青年学者的跨学科研究能力;遴选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赴国外进修粟特文、吐火罗文等稀缺文种,加速培养能够独立开展研究的专业人才;鼓励青年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专著出版和数字化平台建设,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科研实践机会,确保研究力量代有传承、创新发展。

  西域古文字学科团队目前有15位研究人员,出生于1993年的毛选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专攻古突厥文、回鹘文释读。在2024年入职民族所后,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成长。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其专著《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回鹘文献研究》将在明年出版。他说:“从事西域古文字研究需要沉下心,甘坐冷板凳。我将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为赓续绝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米热古丽正在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她告诉记者,1893—1935年间,德国考古队四次到吐鲁番地区,共收集约4万件抄本残篇,涵盖20余种语言和文字,其中以回鹘文居多。这批文献现藏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柏林国家图书馆及亚洲艺术博物馆,是研究西域古文字的重要一手资料。

  “虽然德国在文献数字化和开放获取方面已相当完善,但关于这批文献最早的研究史与研究成果仍有进一步梳理的空间。”米热古丽表示,她此次访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德藏回鹘文及相关西域文献进行直接查阅与比对,全面了解其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和未刊材料现状,为国内学者后续利用与研究奠定更加可靠的资料基础。此外,她还希望通过与德国学者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了解他们在数字化文献整理、语言学研究、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探索双方在西域古文字文献整理与研究上的合作可能,为未来建立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高莹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