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种学术论坛、讲座早已司空见惯。有人把它比喻为“外部世界照进象牙塔的光”。一个好的论坛、讲座,学术大咖、业内翘楚以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作浓缩分享,具有学习、交流、启迪、导向等多重功能。
这里,回顾“日本研究论坛”的创办往事,感佩前辈学者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源自一场学术演讲
相比同类论坛和讲座,“日本研究论坛”创办时间短,但起点高、收效大。它是《日本学刊》编辑部在社科院全面推进学术期刊创新工程的背景下,于2015年创办的中日研究平台。论坛依托日本所的学术资源和期刊创新工程经费支持,通过名家演讲、专题研讨、论文刊发等形式,拓展《日本学刊》的影响力,服务学科建设及成果推送,进而繁荣中国的日本研究。
说起来,这个论坛源自《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组织的一场学术演讲:社科院学部委员、时任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应邀在《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重大问题深度关注”系列讲座上所作的演讲“中国周边的新形势与思考”。
2014年6月的一天,演讲如期举行,张蕴岭发表了精彩演讲。不愧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他的演讲学贯中西,思维缜密,出口成章。作为过去日本所和亚太所合并时我敬畏的所长,他的演讲让我越听越敬佩,不由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讨论环节,我获得了第二个提问的机会。我请张蕴岭补充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展望, “请问张主任,您认为中日关系发展前景如何?两国关系该如何调整呢?”张蕴岭随后作答,“中日关系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历史性重构的过程……”并论述了中日关系良性发展的几个基本条件。
我内心一阵狂喜,这稍加整理不就是一篇纵论中国周边背景下中日关系的论文吗?《日本学刊》的一篇重磅文章有了!电梯里,我迫不及待地和一同下楼的张蕴岭说,我已根据他的演讲构思了论文架构,待整理好就发他确认,拟登下期学刊。
未曾想,“乐极生悲”。此事不知怎么被《国际经济评论》知晓,我人还没到家,编辑部的电话就追来了。主编告之,《国际经济评论》将刊登张蕴岭的演讲,《日本学刊》不要刊登这篇文章。我只能答应,谁让讲座是人家办的呢。
实际上,我们编辑部并未停止相关的文字整理工作。编务很快整理完录音,再由我“改造”成论文,包括补充论文要件、扩写背景材料、增加注释和参考文献等,然后心怀忐忑地发给张蕴岭确认,希望得到首肯。
大约两周后,张蕴岭将在我们整理基础上几乎重写的新论文发回。真是大喜过望!我深知,这一做法确实强人所难。张蕴岭后来在一次会前当众说“林昶‘逼人太甚’……”作愠怒状,转而又和蔼可亲:“林昶这样一逼,又迫使我深入思考问题,文章也就被逼出来了。”虚怀若谷的大学者才有如此风范!
联想集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辛劳重功劳。”其作为核心理念之一,被写入了《联想文化手册》中。同理,为了一篇论文,编辑部付出劳动,继之“逼迫”作者改写乃至重构论文,还要说服主办方同意,过程之辛劳可想而知,但结果是大获成功。一次演讲,产出了“双黄蛋”——《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的《中国周边的新形势与思考》和《日本学刊》同年第5期的《中国周边地区局势和中日关系》。而且,后者余韵不绝,被人民网、参考消息网等官媒摘转。人民网要闻部提取文章核心观点重拟的标题十分醒目:“日本学刊:中日关系完全破裂发生大规模战争几无可能”,这也是《日本学刊》刊名首次现身主流媒体标题,真可谓锦上添花。
创办“日本研究论坛”
受此鼓舞,《日本学刊》何不自己办一个论坛?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创办“日本研究论坛”被提上日程,包括学习兄弟单位的创办经验,连会场背景方案都有了,恰巧《日本学刊》的logo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期刊中心的协助下也已制作出来,置于蓝色背景布上端,颇为醒目。
一般说来,一个精心设计的学术论坛,应该有这样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高影响力的演讲者、前沿的主题、专业的受众、良好的传播链以及互动载体等。经过讨论,“日本研究论坛”演讲者范围拟定为高端国际问题前沿学者,包括但不限于国务院参事、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相关研究所领导、高校知名学者等;演讲主题则设定为围绕前沿问题探讨对日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研究视野、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展开,为日本研究学科建设提供科学性、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核心课题和指导性观点。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15年10月13日,首届“日本研究论坛:前沿问题与学科建设”惊艳开场。三位演讲者均为学界大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以“传统中国经验与当今中国实践:战略调整、战略透支和伟大复兴问题”为题,纵论中国对日外交战略选择的宏观格局;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冯昭奎和日本所原所长蒋立峰,则先后围绕当前中国日本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主旨演讲。
张蕴岭在第二届论坛“荣归故里”,继续他对中日关系的新思考。在《国际变局下的中日关系》的演讲中,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中国加速和平崛起、国际影响日隆的背景下,中日之间,无论合作还是竞争,均呈现多边化发展趋势,中日都需要更多地从大视域、多维度予以关注和分析。把中日关系放在世界发展的格局下,可以找到很多利益的共同点。中日共利性远大于矛盾和冲突,两国要把握转换期的基本稳定大局,“争而不战”。
第二届论坛还实现了一个突破,就是演讲者拓展到海外,邀请了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在《中日关系与大国博弈》的演讲中,他强调,对于中美日三角关系,要突出战略考量。从大国博弈的历史规律来看,对中国和平崛起产生影响的关键变量是美国,而中美博弈中的中日关系处在重要节点,要从国际关系全局的角度,制定中国的对日战略。
2017年举办了第三届论坛。这一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卢沟桥事变”80周年,也是中日关系愈益复杂的时间节点。我们邀请了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和世经政所所长张宇燕作演讲。
延揽优质论文与升级提质
回顾几届“日本研究论坛”,可以说始终保持了很高的品质,在中国日本研究圈渐次声名远播,天津、保定、沈阳、上海等地的学者也慕名前来。而编辑部也在举办过程中,对论坛的意义、目的和做法不断深入和精细。
不消说,举办一个学术论坛,无论其宗旨多么宏大,最终总要落地。《日本学刊》创办“日本研究论坛”的最直接目的,除了扩展影响力、传递学术思想,就是延揽优质论文。为此,编辑部在论坛举办前都积极与演讲者沟通,也包括提供服务(如赵全胜远从美国而来,为达到更好的、适应国内学者的讲座效果,我与他反复协商演讲细节,还安排编辑专程接送,令其十分感动)。而每次演讲之后,编辑部都指定专人联络演讲者及时索取论文,并认真编校打磨。事实上,这几届论坛重量级演讲者的论文,全部成为《日本学刊》的打头文章——刊物总编都明白,一本刊物的打头文章就是“刊物之眼”,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对刊物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今天,“日本研究论坛”已由日本所主办的“日本研究高端论坛”所取代,无论从层次还是形式上都进一步提质升级。它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日本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一道,业已成为日本所和《日本学刊》学科建设的品牌项目,共同推动中国的日本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