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猛(拉丁美洲研究所)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共包含七十四篇重要论述,包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内容。《文选》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全球,既包含理论指引,又蕴含实践路径,回答了“引领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对象、方法、目的”等问题,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逻辑、方向和使命进行了更系统的阐析,彰显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的政治逻辑、“新发展理念是行动指南”的实践逻辑、“新发展格局是战略依托”的运行逻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的历史逻辑、“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的价值逻辑。
以党的领导引领经济工作
凸显党管一切的制度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选》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述凸显党的领导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生命线”。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党的领导引领经济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最大优势,贯穿经济建设各领域、全过程,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方向指引、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决定了只有党能从根本上统筹复杂利益关系、破解发展难题。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经济各领域发展的统筹推进,从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到布局重大战略工程,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的领导能凝聚起全国一盘棋的合力,能在关键时期定方向、谋大局、保稳定。“做好经济工作,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研究的各环节,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压舱石”。
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发展理念的变革,本质上是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灵魂”。《文选》中《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明确“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从芯片研发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技术到航天工程,正是创新驱动让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由相互沟通和双向配合带来的“耦合式发展”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双碳”目标到生态保护,中国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由国际合作与竞争带来的“内源式发展”是对外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因素;共享发展则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由均衡合作和普惠推动的“包容性发展”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支柱。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嵌入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全过程,形成“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协调破解发展失衡、绿色保障可持续性、开放拓展合作空间、共享巩固合作根基”的有机整体。中国正继续创造发展增量、分享发展红利,筑牢对外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根基。比如推动“一带一路”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效益”,从“硬件连接”转向“软硬联动”,从“中国倡议”转向“全球共识”,最终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以新发展格局支撑高质量发展
擘画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选》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论述,清晰勾勒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新发展格局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述路径既契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核心要义,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循环”,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适应中国发展新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求从“量增”转向“质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地区协同发展,这些都是为了让经济发展更可持续、更有活力。正如论述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适配的新选择和新思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相互借鉴,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立足自身文明特色和发展诉求,锚定并探索符合双方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路径,发挥作用。
以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人民
共赴命运与共的大同之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基于这一重要理论命题,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新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文选》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共同富裕、共建共享、命运与共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文化自觉。
以中国担当实现共同发展
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自觉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共同诉求,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始终以“兼济天下”的胸怀推动全球共同繁荣。《文选》中《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直指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痛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让古老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文选》一系列论述凸显“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辩证关系。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始终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文选》中《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明确提出,“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将提升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让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均等,成果更加普惠。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放在国际合作的突出位置,提出四大全球倡议,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新阶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