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思姮(拉丁美洲研究所)
作为一名长期追踪全球经济发展脉络的研究者,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认知重构,并尝试将研读所得投射到剧变的世界格局全景之下。其核心探究在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对于世界发展范式变革的深远意义。
将“以人民为中心”
置于全球发展议程的核心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一系列共同挑战: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失衡,贫富鸿沟加剧,环境压力日增。西方的发展模式常陷于“效率”与“公平”的二维困境,难以两全。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历史性的范式突破。它并非否定效率,而是从根本上廓清了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成果需更公平地普惠全体人民,发展进程应赋予人民深切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这一理念深刻指导着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指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发展路径。当国际社会围绕“后增长”或“包容性增长”激烈探讨时,中国的实践提供了大规模、系统性的范本。其突破性在于,它超越了以传统GDP增速或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的传统发展观,努力构建一套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具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一探索为全球破解发展困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以“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变局中重塑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要论断极具开创性,切中了全球经济转型的命脉。在传统增长动能式微、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竭力探寻新的发展引擎。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推动生产力体系发生质的跃迁。它并非指某项具体技术或单一产业,而是强调前沿科技的突破性创新、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及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深刻转型,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性、革命性提升。
从全球视角审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实则是主动塑造中国在未来国际分工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它超越了依赖低成本或资源禀赋的静态比较优势思维,通过在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战略性投入,着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制造等赛道上打造“先发优势”或“绝对优势”,避免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被“锁定”在中低端。同时,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内涵,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新路径,其全球意义不言而喻。
制度与市场协同:高水平市场经济与新发展格局的互动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前者构建制度基石,后者确立空间布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义在于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高水平结合与良性互动。这意味着要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需更精准地聚焦于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前瞻性战略引导、保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言,这是极为艰巨的治理挑战,其目标是充分释放14亿多人口的巨大潜力与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的规模效应,构筑强大的内需市场基础。
“新发展格局”正是这一制度安排在空间维度上的战略体现,其核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基于全球化新特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剧、内需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主动作出的战略调整。其关键在于,如何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内核”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当中国市场足够庞大、足够优质,产业链条和创新生态足够完善时,“在中国,为世界”自然成为全球企业的战略选择。这将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坚实根基并赢得战略主动权。内循环的畅通是吸引国际循环的基石,而国际循环的升级又能反哺内循环质效提升,最终形成内外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显著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自主性与全球影响力。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对接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成驱动中国发展行稳致远的动力双轮。当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面临“硬骨头”,这要求我们突破思维惯性,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克服顽固体制机制障碍,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强化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改革更需强调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避免单兵突进。
与之呼应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其重心正从传统的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规则型开放深度转变。中国不仅要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更要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完善。通过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港),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等举措,中国在对接国际前沿经贸规则的同时,也在与世界分享自身发展经验与市场机遇。这种开放基于自身改革的深化和制度自信,目标在于构建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网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新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