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主动脉”作用
2022-09-0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9月9日总第616期 作者:吴滨 高洪玮
分享到: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纽带形成了天然的经济廊道,沿江省市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重要职责。

  畅通双循环主动脉的主要着力点

  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是核心内容。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而且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支撑作用。《“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对长江上中下游产业布局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区域发展重点,对于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目前,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强化区域间产业深度协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跃等优势,积极补齐核心设备、关键零部件的供应能力短板。

  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基础支撑。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畅通国内循环的具体表现,对产业协同和高水平开放均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对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在构建统一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看,商品和要素流动仍面临多方面制约。区域分割导致的行政壁垒,限制了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此外,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沟通交流、服务管理体系的协调,也是形成统一市场的重要内容。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内在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占据重要地位。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沿江省市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共设自贸试验区9个、综合保税区77个,约占全国的42.9%和49.7%。立足新发展格局要求,长江经济带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勇于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探路者”。同时,要避免各个区域独自融入国际市场,更加强调在各区域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整体性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畅通双循环主动脉面临的突出问题

  产业互补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一是产业转移内生动力不足。出于对经济规模的考虑,在新兴产业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发达地区对传统产业转移的积极性不高,产业转移优先考虑区域内部的协调,在转移产业选择中更趋向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产业。二是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欠发达地区产业配套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专业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人口外流严重,加之部分企业过度占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产业发展要素制约明显。三是“锦标赛式”竞争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区域间竞争大于合作,各个省市产业选择具有较强的同质化竞争特点,产业同构问题较为突出。

  一体化立体通道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平衡现象突出。交通运输网络“西弱东强”“东密西疏”的特点并未根本改变;长江主航道运输承压明显,长江流域支流、配套主航道运输的内河集疏运体系不健全。二是跨省市的连通性和畅通性还有待提高。沿海沿江港口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过度竞争现象较为突出,部分港口对港口间货物运输存在限制,客观上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横贯东西的高标准沿江高铁建设进展缓慢,三大城市群间缺乏快速便捷的运输通道衔接。三是交通的综合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彼此衔接协调不畅,运输结构有待优化。

  数字化信息互通渠道尚不健全。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省市、各部门数字化设施建设大都出于自身需要,数字化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孤岛问题较为突出。目前,长江经济带信息互通渠道主要以省级部门为主,地市层面、企业层面的信息互通渠道明显不足。信息互通覆盖范围小,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仅很难满足区域协同发展、企业合作、服务一体化的需要,而且也不利于商品、要素的流通。此外,由于缺乏统一数字平台的支撑,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瓶颈。

  对外开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上海对外开放龙头作用有待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具体措施落地仍存在较大难度,金融市场开放亟待突破,统一的本币结算体系、人民币汇兑便利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服务业开放水平整体偏低。服务业开放中仍存在“准入不准营”问题,外资的经营模式、牌照、业务范围、经营条件、业务许可等方面的改革需要深化。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进展缓慢。目前,长江港口岸边检机关联合执法深度协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尚未规划建设;针对国际服务贸易各类经济活动的部门协同、信息共享、一体化的高效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加强区域协同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超大、特大和大型城市众多,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多个都市圈贯穿流域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同时,应整合不同层级内的资源要素,突出各大板块的优势特色,加强区域间产业良性互动,构建系统高效产业发展格局。

  以完善流通体系为重点,加强跨区域沟通交流。全面梳理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创新,积极推动服务一体化,切实消除制约流通的行政壁垒;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最后一公里”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长江支流同其他内陆河流与水域的连通,强化水路海运的优势,积极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提高枢纽节点的衔接水平,加强对供应链体系的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一体化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扩展信息沟通渠道,提升信息化赋能水平。

  以新型国际合作机制为契机,推动区域整体性开放。积极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型合作机制,建立相关领域的协同示范区,加强长江经济带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联盟建设,推广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加强自贸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制度,促进区域内规则制度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制度相衔接,提升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度;积极推进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加大对国际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在同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协调的同时,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开拓思路,探索市场化合作模式。以货物运输为例,运输企业市场化整合,能够有效化解区域运输中存在的壁垒,对于优化交通运输方式、推动长江流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整体来看,基于市场机制的创新为破解区域协调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强区域间市场化合作,不仅能够增强区域协同的动力,而且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