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金融研究所)
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广泛关注。过去,科研院所被认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企业凭借人形机器人等颠覆性创新成果,成功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不仅反映出新一轮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也对科技金融体制的适配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创新路径来看,传统“技术驱动”的创新模式正被“需求发现—技术突破—市场验证”的新路径取代。宇树科技聚焦物流、救援等场景痛点,开发四足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高效搬运;群核科技针对空间设计行业效率瓶颈,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三维数据处理工具。在市场机制的牵引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商业化应用”距离日益缩短,“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的反向互动更加明显。科技创新路径从“技术驱动”向“需求牵引”转变,有效破解了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研发投入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从创新要素来看,数据要素的广泛使用重塑了创新活动的生产函数,改写了科技创新的成本曲线与价值创造逻辑,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条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降低了数据流通和运用的成本,海量数据资源源源不断地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汇集而来,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工具和新的基础。例如,云深处科技通过实时收集环境信息、行走轨迹、运动状态等数据,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狗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应对不同环境,运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可复用性及网络效应,颠覆了传统生产要素的稀缺性约束与规模经济边界,将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为中小企业突破研发规模壁垒提供了可能。
从创新形式来看,分布式创新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宇树科技的创新生态系统颇具代表性:其自主开发的运动控制算法支撑了人形机器人全球首次原地空翻的技术突破,而精密传动由中大力德等专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应用情景则与宝通科技等企业共建验证场景。不同企业在“创新链”上的紧密协作,共同形成了“宇树链”的创新生态。以“宇树链”为代表的分布式创新,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突破企业边界,消融生产者与消费者、创造者与应用者之间的界限,通过整合现有技术,解决了诸多科技难题。当创新从封闭实验室走向社会化协作网络,知识生产的规模效应呈几何倍数放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当科技创新范式出现重大变革,科技金融发展需同步进化。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需深刻理解并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趋势,切实提高科技金融体制与科技创新实践的适配性。
发展企业风险投资。当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已成为国家推动科技发展的鲜明导向,企业风险投资可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协同优势,成为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相较于传统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母公司的产业资源、技术积累与市场渠道,为初创企业注入了“战略资本”,形成“技术孵化—场景验证—商业转化”的闭环链条,与企业的创新路径高度契合。同时,与传统风险投资相比,企业风险投资往往有更长的投资期限和更大的耐心。企业风险投资的资金一般由母公司直接提供,理论上存续时长可与母公司存续时长相等,因而更具“耐心资本”特征。
发挥数据对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传统风控原则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主要基于财务报表和抵押物。然而,许多初创型科技企业往往无法提供清晰的财务报表或合格的抵押物,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时常常面临“看不懂、看不准、看不透”的困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构建科研投入、知识产权、团队力量等方面指标为企业精准画像,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和风险情况,从而将企业的创新能力转化为金融投资机构看得懂的“财务数据”,提高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未来,需进一步解决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问题,让数据在规范的互联互通中解决价值发现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质效。
适时发展“未来金融”。构建“未来金融”体系是适应分布式创新的关键举措。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催生了开源协作、研发众包等创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从封闭式研发向社会化共创转变。在此过程中,众包平台、开放创新社区等新型创新主体蓬勃兴起,对金融服务的精准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区块链为基石的“未来金融”(如“去中心化金融”),能够精准记录和量化分布式创新中每个创新主体的边际贡献,并突破传统抵押物依赖,为科技成果的衍生、裂变和演化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支持。当科技成果呈现指数级衍生态势,“未来金融”将成为创新生态的价值循环中枢,驱动科技创新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