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杨旭斌(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
◇芦千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铸魂”的必由之路,其中,诞生于广袤乡野、植根于百年乡土、承载了农耕文明和淳朴民风的“村戏”是重要载体。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乡村“婺剧”十分流行,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缙云县以“婺剧”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结合乡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注重满足年轻人的文化娱乐需求,把“婺剧”打造成表演形式丰富、内容富有趣味、参与体验感强的文化活动,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全国各地呈现了以“村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样态。
积极组织 让“婺剧”演起来
“婺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保护传承政策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让“婺剧”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首先要“演起来”,向城乡居民展示“婺剧”的独特魅力。
缙云县“婺剧”有400多年历史,素以“崇文尚戏,吾村有班”为荣,曾有古戏台411座、农村剧团147个,形成了过节、庙会、开业等重要活动请剧团演“婺剧”的风俗。
缙云县政府持续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投入,兴建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戏台等各类戏曲活动场所,同时将“婺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且在“送戏下乡”时优先支持本地“婺剧”民间剧团,确保每个剧团每年有5—10场演出订单,并创新“演出”形式,让“婺剧”在全县范围内“演起来”。从2010年开始,缙云县持续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县53所中小学,形成了“每天一唱”“每两周一课”“每学期一活动”和“人人来做婺剧操”的机制。缙云县企业把请村民看“婺剧”作为回馈家乡的重要形式,周年庆典等重要活动邀请婺剧团演“婺剧”。在缙云县的多数村庄,每年都有10多场“婺剧”演出,不少村庄还形成了“婺剧”爱好者组织。2024年国庆节前,缙云县新建镇组织千名“穆桂英”穿梭于大街小巷,举行婺剧文化踩街活动,吸引了上万名观众。一些婺剧团还进行“婺剧”直播,单场次吸引上万人观看。
与时俱进 让“婺剧”有魅力
缙云县在保护传承“婺剧”文化的同时,注重契合年轻群体的需求,既保持“婺剧”原味,又创新“婺剧”内容和形式,让“婺剧”成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
缙云县有26个民间婺剧团,30岁以下演员占一半以上。演员的年轻化,形成了吸引年轻人的“婺剧”表达方式。很多“婺剧”创作者,以现实话题和时代背景为题材,将晦涩难懂的经典剧目进行改编,以“时尚且不失原味”的内容创新,让“婺剧”表达更加年轻化、生活化。传统戏曲服饰中加入时尚设计元素,编曲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动作表演中融入搞笑舞台效果,用字幕显示唱词等。如,传统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中加入了现代元素的舞蹈与台词,让猪八戒与小妖怪的互动充满喜剧意味,二者你来我往的戏谑打斗,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婺剧”蕴含多彩的民俗,集成了丰富的非遗文化。缙云县坚持让各个剧团完整展示“婺剧”元素。除了丰富舞台效果的现代元素和道具外,戏服、盔帽、面具、刀、枪、鞭等“婺剧”元素和道具都要保持“原味”,让观众更深刻地体验婺剧文化。“文戏踩破台,武戏慢慢来”的表演风格,让观众真切地参与体验“婺剧”文化。在“婺剧”表演过程中,文戏需要满台跑,节奏感明快而强烈;武戏反而要静下来,增加动作的造型雕塑感,让观众看到细节。
挖掘价值 让“婺剧”促振兴
缙云县在保护和传承“婺剧”的同时,注重挖掘“婺剧”的多重价值,以“婺剧”为抓手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婺剧”的火热,直接推动了演出、戏服、盔帽、乐器、文创等文化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了餐饮、旅游、农产品以及舞台搭建、音响灯光、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婺剧+旅游”“婺剧+土特产”“婺剧+集市”等,已经成为缙云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业态形式,正向“婺剧”产业集聚区、集群加速迭代演变。“婺剧”演出周边的“集市经济”迅速发展,为农民增加了新的增收渠道。
其次,推动移风易俗。婺剧传统剧目以祈福、崇善、和贵的理念为主,蕴含丰富的慈孝文化、诚信文化等,润物细无声地启迪观众。缙云县把“婺剧”传承与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因势利导、因俗而治,借“婺剧”表演宣传文明风尚,开展文明创建,整治陈规陋习,让“多个礼堂、少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成为普遍共识。
最后,年轻群体学“婺剧”、看“婺剧”的越来越多,“婺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在传承“婺剧”过程中,年轻群体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形成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此外,在学习“婺剧”的过程中,年轻群体与家人朋友一起观看、讨论剧情和表演,增进了友谊,提升了生活品质。
善作善为 让“村戏”大发展
缙云县推动“婺剧”发展的实践探索表明,“村戏”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要善作善为,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支持各地挖掘、保护和传承“村戏”。
一要重视保护传承“村戏”。“村戏”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根植于乡野,重视“村戏”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要赋予“村戏”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出既继承优秀乡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村戏”文化精品。
二要植根乡村发展“村戏”。发展“村戏”,要立足本地悠久的文化传统,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地域特点、民风民俗、文化层次,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正能量的“村戏”剧目。鼓励农民自己策划、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让农民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民间组织、民间艺术传承人在“村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要壮大力量繁荣“村戏”。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和引进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民间演艺团体、工作室发展,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积极扶持戏曲传承发展,在服装、灯光、音响等购置上给予民营剧团适当支持,消除演员在职称评定、社保缴纳等方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