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婉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资源,始终处于国家战略规划的关键位置。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与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与共建国家的交流合作得到全方位拓展,有力促进了贸易的高质量发展。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才短缺等因素,新疆的商贸物流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研究中心新疆国情调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万相昱和副研究员程远带领9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深入伊宁、喀什、乌鲁木齐三地,通过政府座谈、企业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试图从政策、产业、技术、市场等多维度解构新疆商贸物流的发展逻辑,探寻“多维协同”如何激活边疆地区的增长潜能。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更是一次对边疆地区发展活力的亲身感受和深刻思考。
“多维协同”激活
边疆地区增长潜能
在首站伊宁,调研团打开了一扇洞察新疆口岸经济发展的窗口,得以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其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在伊宁的口岸区域,现代化的物流仓储设施鳞次栉比,智能化的通关设备高效运转,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货物往来穿梭。在这里,传统贸易与新兴业态完美融合,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主播们热情洋溢地推介着特色商品,海外仓的建设让“买全球、卖全球”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伊宁还积极推动口岸与产业深度对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口岸经济的带动下蓬勃兴起,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但是,口岸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口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既懂国际贸易规则又熟悉当地产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口岸业务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应对未来业务量大幅增长时,可能面临承载能力不足的挑战。破局之道在于“多维联动”——伊宁正推进“口岸+园区+产业”协同模式:一方面,加快中欧班列(伊宁)集结中心建设,整合分散的仓储资源,降低空驶率;另一方面,大幅推进通关便利化,将通关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4小时;更关键的是,依托综合保税区引进农产品加工、跨境电商等企业,将进口的哈萨克斯坦小麦转化为面粉、饼干等高附加值产品,再通过班列出口至中亚,形成“运输—加工—贸易”的闭环。这种“空间+政策+产业”的三维协同,让伊宁的物流从“成本中心”逐步转向“利润中心”。
倘若说伊宁的突破聚焦于“点”上的协同联动,以局部的高效配合带动整体发展,那么喀什的探索则彰显出“面”上的网络化思维,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布局构建起立体的发展格局。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起始点,喀什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宛如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然而,物流成本高昂、信息化水平滞后曾严重制约着喀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次调研中,喀什国际枢纽港的“公铁空”多式联运体系宛如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三种运输方式借助“一单制”实现了无缝衔接,如同精密的齿轮相互咬合,高效运转。更令人瞩目的是喀什在“技术+市场”领域的双重赋能。当地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精心打造跨境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货主、物流企业、海关等各方都能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如同拥有了一双“千里眼”,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大力培育本土物流龙头企业,通过“抱团出海”模式整合中小微企业的运力,形成强大合力。喀什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乌鲁木齐的实践则凸显了“系统集成”的改革魄力。作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国际陆港区的制度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在亚欧大陆桥的关键节点上,乌鲁木齐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服务能级稳步提升,成为物流领域改革创新的先锋和典范。在制度创新层面,巧妙地将综合保税区所具备的政策优势与铁路口岸强大的运输优势深度融合,成功构建起“保税仓储+国际分拨+跨境电商”一体化运营体系,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优化方面,“场站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增强了乌鲁木齐在国际物流领域的竞争力。而“数字班列”系统的引入,更是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点睛之笔。该系统借助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精准采集货物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为精密仪器、生鲜产品等对运输环境要求极高的货物,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运输方案。
以扎实学术研究
为边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多维协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治理思维的一次重大跃迁,在新疆多地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大活力。政府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并推出“政策套餐”,涵盖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企业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与灵活应变能力,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搭建起智能化、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流转。与此同时,企业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推动政府监管系统与企业物流平台深度对接,真正实现了“监管不增负、效率大提升”的双赢局面。政府与企业之间常态化的协同合作打破了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形成了政策引导、产业联动、技术支撑、市场驱动的强大合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闭环。
边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在新疆,调研团队看到了自主进行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连续五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薰衣草产品开发公司,看到了与京东物流和多家海外平台深度合作、以“渠道+全链+空间”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连接国内外商会资源的欧亚商品集散中心,看到了自主开发设计高性能农机具、实现供应全疆出口中亚的返乡大学生创业团队,也看到了红红火火直播带货、把自家干果卖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干果店年轻继承人。这些人的故事正是“多维协同”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用坚守与创新,将地理边缘转化为开放前沿。
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新疆商贸物流的多维协同意义非凡,承载着多重深层使命。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商贸物流的多维协同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高效物流网络,能保障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稳定流通,降低国际形势变动带来的供应风险,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驾护航。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商贸物流的多维协同是推动倡议走深走实的关键力量。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新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商贸物流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增进交流交融,提升生活水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为边疆长治久安筑牢根基。此外,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下,新疆商贸物流多维协同可引领绿色转型,推广新能源设备、优化运输组织,减少能耗与排放,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次调研,调研团不仅了解了新疆商贸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网络搭建以及市场运营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实地见证了中欧班列在新疆的高效运行、物流园区内先进的仓储管理技术,更读懂了边疆物流从业者坚守岗位的执着与奉献。作为社科青年,我们深知:边疆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历史脉络中寻找创新支点,在多元文化中凝聚发展共识。“多维协同”不仅是新疆商贸物流的突破路径,更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边疆实地调研,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国家边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