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践行全球安全倡议 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2023-04-24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2日 08版) 作者:任晶晶
分享到:

  4月21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一周年。日前,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赴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席第四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并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中方以实际行动凝聚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稳阿助阿的共识合力,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作出了表率。

  此前,外交部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文件,直面当今世界的安全挑战,聚焦应对安全挑战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政治解决国际冲突等中方立场。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空前增多的现今国际形势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维护和平、共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大国战略互信与合作严重不足,“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紧迫时代课题。中国创造性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六个坚持”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平、追求和平,中国人民历来珍视和平、维护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从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中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也是5个核武器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用自身实践证明,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走得通,而且很成功;中国不仅自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还期待并欢迎越来越多的国家同中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的发展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又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当今全球安全领域之所以乱象丛生、积重难返,根源就在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遵守,在于个别国家把一国私利凌驾于国际社会公利之上。党的二十大确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踏上新时代新征程,这不仅为动荡的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了最强劲的正能量。中国已成为推动国际社会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中坚力量、推动建设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定海神针。

  在推动建设人类安全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将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支持联合国为预防战争冲突、建设和平架构、推动战后重建所作的努力;努力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倡导大国带头讲平等合作法治,反对搞霸权霸凌霸道,携手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推动对话,和平解决热点问题,支持问题当事方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推动国际社会主持公道正义,促热点“降温”,为危机“泄压”;有效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致力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军备竞赛,防止核战争风险,维护核领域国际安全,共同维护数据安全、生物安全、供应链科技链稳定;倡导加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形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协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安全治理格局。

  践行全球安全倡议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相向而行,实现共同安全最有效的途径是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解决国际冲突需要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推进安全理念对接,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积极寻求安全利益融合,把本国安全同各国共同安全结合起来,探寻实现可持续安全的治本之策、长远之道。当前,中方明确主张,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各方应严格遵守核安全公约,坚决避免出现人为核事故。各方应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扩散,避免出现核危机。同时,反对任何国家在任何情况下研发、使用生化武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发展繁荣,应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作者:任晶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