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舜粤(当代中国研究所)
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党员学者,一方面,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开展学习教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应发挥学术优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深化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阐释。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从而推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院推进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2022年新设立的一级学科,目前下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四个二级学科。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又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此前,中共党史曾经长期作为政治学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长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二者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毕竟长期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有一定区别。更何况,中共党史党建学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学科拼在一起,而是要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如何避免党史党建“两张皮”的问题困扰着学术界。中央八项规定研究有希望成为建设科学合理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中央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党的十八大一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制定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徙木立信之举实现时代风气之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是党在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开拓之举。因此,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经验等重大课题,离不开中央八项规定研究。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作风建设,强调党性锤炼。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为人们传颂;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华侨陈嘉庚到访延安后,深刻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见证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从党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深入探析中央八项规定的历史根源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作风建设的历史逻辑等。同时,党中央先后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规范、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因此,以中央八项规定研究为抓手,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四个二级学科融会贯通,推动构建辩证统一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
提炼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术命题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观点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等伟大历史实践,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概念、命题,凝聚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例如,党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概念。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整顿党的作风》,提出要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学风、党风、文风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什么样的考验,应该如何改进等问题,均需中共党史党建学学者进行学术探讨。此外,党性、党风、党纪之间的关系,党风和社风之间的关系,“党的规矩”等独特概念,也都是需要着重阐释的重要学术命题。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当前,中央八项规定早已成为一个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词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家治理等多个层面改变了中国。在这个意义上,中央八项规定研究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切入点。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做到入心见行;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术优势,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自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以中央八项规定研究为抓手,加快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