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沐熙(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奋战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第一线”,“拓宽妇女参政议政渠道,支持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支持妇女担当时代责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共享治理成果”。广大妇女应将独特智慧与力量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热土,将其独特优势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的广阔场域,让个人芳华在时代伟业中璀璨绽放。
新时代乡村的活力源于对其宝贵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就包括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礼制空间。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前往六尺巷这一知名礼制空间,并于2025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对传统礼制空间在新时代乡村发挥作用的重视可见一斑。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要实现“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使礼制空间重新走入历史视野,在家礼、家规、家训、家教、家风乃至乡风、民风中发挥独有的“化民成俗”作用。在新时代充分运用好礼制空间这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激活其作为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女性参与社区议事、传承优良家风、主导文化活动的公共治理场域功能,既是助力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新范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的“支持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战略举措。
以礼制空间推动乡村善治新进程
《规划》提到,“优化乡村功能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乡村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依靠国家的制度保障、政策供给和资源赋予,乡村内生秩序和内驱力是乡村善治的根本。在这一振兴进程中,要拓宽妇女参政议政渠道,支持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广大女性作为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将传统礼序与现代治理理念相融合的践行者。通过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形塑出个体的德治动能和礼序遵循,更好发挥德治对行动规约的柔性效应,促进群众在遵循礼俗的自治中满足获得感。
礼制空间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之地的独特历史遗存,可充分发挥其在乡村的“空间架设”功能。礼制空间的朝向、外观、布置、装饰等特征,体现出的价值规范及效应影响村落秩序,关乎乡村善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礼制空间的根魂标识功能,推进乡村善治。礼制性建筑通常建于村落中心或家族发源地,是族人心中“寻根”的地理坐标,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具有标识性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符号功能。这种基于共同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构成了乡村社会牢固的精神纽带。女性通过主持家礼、讲述祖训、组织节仪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凝聚人心、引导向善,为乡村善治注入深厚的乡土底蕴与柔性力量,进而有效凝聚人心、规范行为,为乡村善治注入深厚的乡土底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礼制空间的教化功能,推进乡村善治。以敬祖区、教育区、文化陈列区等组成礼制空间和礼序布局,包括象征家族荣耀的装饰匾额、先贤的雕塑、整齐的家谱陈列、庄严肃穆的堂号等空间设计元素,潜移默化地起到推行教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女性以特有的细致与亲和力,引导年轻一代理解家风、尊重礼序,使古老的建筑空间成为德育教化的生动课堂,从而夯实乡村善治的文化根基。
礼制空间以“明伦示礼”在乡村善治中发挥重要的参与功能。礼制空间不仅是“休戚与共”的亲情场域,还是乡村婚、丧、寿、喜等重要事件的“仪式现场”,也是乡村重要事务商定与决策的“议事场”,更是村民享受公共教育的“义学堂”,同时担当维系村民感情、化解村中矛盾、救济贫弱等重要责任。在这些多元场景中,乡村振兴一线的女性以其沟通力、包容性与务实精神,深度参与礼制空间的现代功能,使其从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变为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有效治理的活力平台,共同编织出传统与现代交织、刚性与柔性并济的乡村善治新图景。
以家风家教家训开启
乡村礼治新境界
《规划》指出,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引导村民遵规守约”。礼制空间通过仪礼展演、宗族教化等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家风家教家训,并烙印进乡规民约,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治理场所。
广大女性作为家风传承的关键执行者与乡风建设的主力军,正活跃于这一“化民成俗”进程的第一线。首先,在完善家教方面发挥作用。礼制性建筑营造了亲情伦理空间,既规范了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道”礼仪及谨遵家训的“孝道”意识,也借助敬祖仪式、宗族会议、乡村议事等场合培养兄弟之间“悌道”,还“移孝作忠”,将“家庭孝悌”外推至“立忠报国”,以“家国情怀”立身处世。而在当代乡村,女性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践行者。她们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以身作则教化子女,并在礼制空间中组织亲子诵读、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使传统伦理精华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甚至还会注入新型家教功能,比如,纳入性别平等、反家暴法等内容,让“共同营造尊重妇女的良好氛围”这一共识,在家教家风家训建设这一基础层面落地生根。其次,在规范家礼、传承家训方面发挥作用。比如通过实现“慎终追远”这一不忘先辈恩德的初心追求,在“缅怀”仪式中展开宗族“敬祖”的礼仪叙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往往是家礼细节的守护者与家训故事的讲述者。她们以细致与温情,确保仪式庄重有序,并以生动方式向年轻一代阐释家训内涵,使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感可学的行为榜样,确保家族精神血脉不绝。最后,女性以特有的亲和力与组织能力,依托礼制空间发挥仪式共情、利益共享与集体记忆传承等多重作用。她们常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祖等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维系亲属网络,调解家庭矛盾,关怀村中老弱,并将祖德宗功等以口述史、文化墙等新形式传承下去,从而强化乡村礼治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乡村女性将家教、家礼、家训的传承落到实处,是实现乡风礼治文明不可或缺的实践者与创新者。
以礼制乡议
激发乡村“德治”新活力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参与治理,乡村议事机制越来越被重视。“有事坐在树下说”“用好村民议事金钥匙”等口号不断涌现,乡村群众经常聚集在一起开展宣讲“恳谈会”、定期召开议事“专题会”、实时举办共谈“板凳会”。在这些场合,女性往往不仅是积极的发言人,更是细心的倾听者和耐心的协调者,激发“市民巡访团”“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提升了乡村社会的组织力、凝聚力。
依托礼制性建筑开展“祠堂议事”“墙巷议事”等,可探索更加成熟的乡村议事机制,这些具有权威性与亲和力的空间,为女性参与公共议事提供了更具认同感的平台,使她们能够更自信地发声,从而以议事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助力形成乡村治理新范式,促进参与村民议事的各机构深度融合与协同增效。在礼制性建筑空间议事,潜移默化地将宗族亲情、以和为贵等儒家礼义引入议事程序和规则之中,天然地利于和平、有效地解决人事纷争等。女性善于运用这种“情、理、法”融合的柔性智慧,将冲突化解于萌芽,充分发挥乡村德治效应。比如,在礼制空间,紧扣“好家风、优家教、崇家训”的核心主旨,打造完善乡村议事的矩阵体系,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女性可以凭借其在家庭与社区中的传统角色,成为家风故事的讲述者、议事规则的维护者和共识达成的促进者。广开议事协商“言路”,建立“乡村议事清单”,完善“听事—议事—评事—决事”流程,应议就议、随议随决,把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间礼俗之中。提高村民的参事议事能力,破难点、消痛点。
礼制空间让乡村议事有场所、有目标、有制度、有成效。而乡村女性正是激活这一空间治理效能的行动者。她们共同构建并维护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温度的乡村议事新秩序。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课题“敬仰与禁锢:女祠在‘儒学归乡’与乡村治理实践中的空间架设及功能显扬”(fnzx081-20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