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022-09-13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09月07日 第09版) 作者:胡正荣
分享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增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着眼各国人民共同尊严与福祉、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倡议,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增添了新的精神动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此,要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孕育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追求的认知与了解,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努力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拓展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无论哪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需要不断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千百年来,中外物质文明的传播是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经济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以古丝绸之路为例,古城、绘画、服饰、家具等大量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带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特征,见证着中国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也要看到,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文物瑰宝的展示、展览,还包括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文化交流机构的构建、文化交流活动品牌的打造等内容。面向未来,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增质,加大交流对话力度,不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创新形式。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手段和路径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传播技术创造出丰富的数据储备、智能的实时分析和便捷的对话空间,能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便捷的技术条件。近年来,我国同各国一道,通过数字传播技术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采用“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中外文明成果登上荧屏、走向世界;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我国古代书法珍藏,讲述中国古人独特的文化追求;通过“3D可翻阅”模式把中外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文明交流互鉴的诸多新形式,不断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广泛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面向未来,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交往能动性,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所赋予的各种传播能力,挖掘多种文化构成要素,广泛使用多种移动终端,不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