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
2025-11-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1期 作者:杨抗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
分享到:

  杨抗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既是立足中国实践、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关切的理论创新,也是破除西方民主话语霸权、贡献中国政治文明智慧的内在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了系统权威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构成了一个相互融通、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领导核心、制度属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全球治理和文明贡献九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丰富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完善民主制度、规范民主程序、提升民主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既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各领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维度的需求,不仅是对物质生活需要的提升,更体现在对精神生活需要的期待,包括对实现民主权利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更高层次需求的日益增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这一向往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保障人民在各领域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真正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来,既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也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和利益表达,有助于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发展共识。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实践,既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群众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
  民主观的成功实践
  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形成和发展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总结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并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政治创新,也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制度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民主参与机制,既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在现代化建设中凝聚社会发展合力,最终实现人民利益与国家发展的有效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制度成果,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完整制度设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了人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增强了国家治理的韧性,推动凝聚社会共识与促进社会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的成功实践,在理论构建、实践机制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民主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能激发群众的创造力,让决策更科学、更公正,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了包括民主观在内的系统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有效的实践经验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不仅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民主根基,而且其成功实践有利于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提炼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
  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抽象概念,而是依托具体实践的理论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始终以鲜活的实践为源头活水,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深刻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注重提炼原创性核心概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构建。在价值维度上,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追求。在制度维度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完整制度设计,确保民主参与的持续性和广泛性,而非间歇性、周期性。在实践维度上,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领导核心、人民主体与法治保障三个方面确保民主发展的有序推进。在治理维度上,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主张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民主与治理的良性互动。在文明维度上,秉持交流互鉴的开放态度,承认民主的具体性、历史性和差异性,强调尊重各国历史文化传统,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体系既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概念范式、实践形式和制度保障上的创新,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制度性保障提供支撑。要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升教育认同、促进交流传播等途径,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一是在学术研究层面,摒弃以往学术研究中强行用西方概念框定中国实践、以西方指标评判中国民主的错误倾向,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提炼自主的民主理论,构建以民众参与度、政府回应率、人民满意度等为核心的民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围绕“民主与共同富裕”“民主与治理现代化”“数智时代的民主”等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搭建跨学科合作研究平台,推动形成带有中国鲜明标识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二是在教育认同层面,将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配套的教材、课程及知识教学体系,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政治、认同中国民主。三是在交流传播层面,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机制。除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外,还应支持学者、智库、民间组织参与民主话语传播及对外交流。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推送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视觉叙事”,利用新的智能技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提升中国民主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课题“人工智能对民主的潜在影响研究”(CASS-RCSD202500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