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025年10月中下旬,“可口可乐”发源地——美国亚特兰大中城区较往日多了几分人文气息与反思精神。美国口述史协会成员相继到来,共襄2025年美国口述史协会年度盛会。百余位从事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工作者于美国独立250周年前夕,探讨美国的故事、身份及未来。我以旁听者身份参加了此次年会,结合参与观察和访谈资料,初探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变迁与国家建设中的处境与实践。
“有责任记录当下这一时刻”
口述史是将实践、方法、研究和立场交织在一起的行动。在美国,口述史的发展伴随资本主义进程与国家建设的起伏,常与种族、性别和少数群体等议题关联,成为窥见美国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窗口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新政期间推行“联邦作家”项目,记录吉姆·克劳法、种族暴力和民权时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与记忆,到20世纪中叶,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办公室和美国艺术档案馆等机构相继成立,美国口述史逐渐成为收集、研究和呈现群体生活及其记忆的综合领域。1966年,美国口述史协会成立,旨在连接并激励从业者,且支持他们以合乎伦理的方式收集、保存、分享和诠释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积累与相互尊重,塑造更加包容与公平的未来。
2025年美国口述史协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以“探索我们的美国故事:在独立250周年前夕的口述史与美国身份”为主题,通过发掘多元、复杂且被边缘化的美国故事,展现口述史在塑造、挑战和重塑美国叙事中的价值,并试图回应当前美国在身份认同、政治极化、经费削减与社会撕裂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推动口述史研究范式创新与角色转型。
正如年会联合主席奥顿·布朗和艾莉莎·雷·芬德伯克所说:“我们作为口述史学者,有责任记录当下这一时刻——一个充满抗争、创新、抵抗与重新想象的时代——使它成为美国故事持续展开的一部分。”
在行走与倾听中体悟历史生成
“没想到口述史会议如此嘻哈,晚上九点开始研讨。”若要以民族志方式记录这场学术会议,那么,首场研讨发言人、美国作家兼记者道格拉斯·A.布莱克蒙这句看似随意的话语,或许是一个恰当的开端,生动呈现年会的节奏感与现场感。
年会议程紧凑,展现出互动、跨界与实践导向。每日从早上七点持续至晚上十点,涵盖学术演讲、圆桌讨论、工作坊、海报展示、招待会、影片放映与对话、实地调研及文化体验等形式。与会者包括高校学者与教育者、社区档案与民间组织者、独立研究者、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等多个群体。
年会将对国家的宏观关切与在地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一方面,围绕“什么是美国”这一核心议题,以纪录片《收获:密西西比学校的融合之路》开场,在回顾密西西比学校废除种族隔离运动基础上,探讨种族、阶级与教育之间的历史关联和当代现实。专题研讨从美国身份、多元叙事、记忆与争议、社会运动与抵抗、社区参与等多个角度展开。另一方面,基于亚特兰大的区位特征——美国民权运动的摇篮、穆斯科吉(克里克)族与切罗基族的祖居地,会议融入多场社区调研与文化体验活动,如“甜奥本黑人社区步行游”“福克斯剧院的鬼魅历史游览”“埃默里大学迈克尔·卡洛斯博物馆参观”和“南方计划(Project South)社区活动”等。这些活动将口述史从会场延伸至城市肌理与组织机构中,让参与者在行走与倾听中体悟历史生成的过程,发现空间与历史、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联。
“让声音被听见”
近年来,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联。尤其对于独立研究者或公共机构的领导者而言,他们因长期扎根社区与社会运动前线,对“抗争”与“权利”等议题十分关注。在专题讨论“当下时刻需要什么?口述历史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从事全民口述历史项目的非营利组织故事团(Story Corps)区域经理丹尼尔·霍洛维茨提出的问题——口述史的方法如何介入并处理政治层面的矛盾,折射出口述史正遭遇的挑战。
该议题下,与会者从5个维度展开研讨:教育维度,如何在美国政治极化与“历史战争”的背景下,保持学术独立与批判立场?研究伦理维度,美国口述史如何平衡研究公开性与叙述者的安全和尊严?资金与支持维度,如何在美国联邦经费削减情况下,维持口述史学术研究与民间项目的开展?技术领域,如何平衡AI带来的便利与算法偏见、数字存档长期保存之间的矛盾?跨界实践领域,如何达成“彻底包容”以促成跨群体共创?
参会者重申“让声音被听见”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创新。会议工作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以上挑战的回应,其主题包括“学生共享权威:课堂中的口述史”“麦克风、记忆与方法:口述史项目的核心要素”“拓展的光谱:社区参与和口述史,关于录音的一切”“从人们的故事中学习:K-12教育者专业发展工作坊”。除此之外,专题研讨还涉及关于创伤知情口述史、艺术与口述相结合等议题,探讨如何在访谈中兼顾疗愈与社区责任,发挥口述史在文化再生中的深层作用。
纾解社会撕裂助力重建共同体
“我们要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知道你们已经有讲解员了,但每当有人来访,我都愿意介绍这片我们生活的社区。” 当协会组织参观团来到马丁·路德·金生前所在社区时,佐治亚州公共卫生部高级传播经理康妮·F. 史密斯女士坚定地表示。这一场景将年会委员会倡导的理念付诸实践,使空间、人群、口述与交流相互交织。
与2024年的年会主题“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口述史之桥”相比,2025年的年会更具焦虑感。围绕主题,会议形成以下5个观点。
第一,口述史的社会组织功能。丹尼尔表示,民主作为美国的核心信念,是最模糊、最具争议的观念之一,对于不同群体有着不同含义。当美国主流叙事要求人们“遗忘”时,被压迫者的斗争故事通常最先被抹去。于是,口述史便不再仅是档案材料,而成为用以抵抗遗忘、重建记忆的组织工具。
第二,美国叙事的多元性。对于“什么是美国”和“我们是谁”的问题,口述史工作者反复强调,美国并非单一的叙事体,而是由原住民、移民、黑人、女性和劳工等群体的多重经验构成的复杂系统。
第三,在紧缩时代记录抵抗。面对当前美国联邦政府对文化、教育和社科项目资金的大幅削减,学者意识到,口述史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记录政策变化,更要追踪这些变化之下的生活轨迹。
第四,技术飞速发展中的记录伦理。技术迭代在为口述史实践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诱发隐私保护、保存权限和AI误读等风险,需贯彻好以人为本而非以项目为本的原则,强化AI技术与人工分析的协同。
第五,将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抓手。在倡导多样性、公平性与包容性的时代,将口述史融入历史教学中,增强其有关在地、情感和经验的反思,成为口述史纾解社会撕裂、助力重建共同体的一种方案。
“为谁谱曲”是绕不开的话题
“你过来时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这是会议期间一个频繁被问起的问题。
在学术同行热烈讨论的场景下,与会者之间的寒暄暴露出知识互动的鸿沟。受国际形势与美国国内政策变化影响,今年的参会人数相对减少。大家既会因飞机能否按时起飞而担忧,也会对国际参会者的入境情况充满好奇。一位从日本前往参会的研究者坦言,由于日元贬值,国际旅行成本已超过许多学者的承担范围。这些日常的寒暄与询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际学术交流在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复杂境遇。此外,从今年的口述史研究获奖作品来看,“非洲”和“边界”是美国口述史的重要主题。然而,关于亚裔美国人的口述史研究相对较少,这不禁引人思考:在口述史重构美国故事的过程中,谁的声音仍被淹没?
一方人的故事或有千种版本,一个时代的叙事或有万分切片。口述史作为一种方法,在美国的国家叙事中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记录视角,助力谱写多声部乐章;作为一种实践,它又深受行动者立场与观念的影响,“为谁谱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且学术同行在对话过程中,也时常被卷入“我们是谁”的问题旋涡中,这使得口述史及其研究者也构成故事的一部分。在跨越边界的流动中,记录学术共同体的遭遇与行动,或许成为我作为一名初入学术之门的青年人丰富叙事的微小尝试,即在聆听与对话中理解差异、反思关系,并探索通往未来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