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翔(图书馆)
沈仪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员,是我的前辈、老师,多年的老友和同事。去年四月,她因病去世。最近,我常想起她的往事,特撰此文,以表怀念。
勤奋工作 严谨治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设有专门调研国外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研究机构——情报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向各学科的研究人员及中央领导提供有关国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新情况和新动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情报研究所对国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对美、苏等几个大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概况的介绍,对于小文种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状况的研究因缺乏必要的外语人才,当事国的资料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1960年,沈仪琳调入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后,便开始了对韩国问题的研究。尤其在中韩建交前后,在文献信息中心参与的和韩国有关的几项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院同韩国文化学术的交流。
我院首次组团访韩。198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组团派出8名代表参加韩国退溪学会于汉城奥运会期间举办的第10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团长是哲学所辛冠洁,副团长是沈仪琳。除了参加学术会议,韩国方面还安排代表团出席观看了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幕式,参观了韩国的大企业及地方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此次组团出访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可以说是打破了中韩学术界多年来交流局面的一件大事。同时,此举无疑也是向韩国同行发出中国学术界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在此次活动中,沈仪琳结识了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会长李充阳。经李会长介绍,代表团参观了刚落成的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新址并访问了李千洙馆长,双方都表示有意促进中韩之间的图书和学术交流。之后,文献信息中心便开始了与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以及其他学术界同行的一系列交流活动。
在韩国举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展。1989年、1990年,李充阳多次访华,其间曾拜访我院主管外事工作的汝信副院长,并与文献信息中心探讨加深双方学术界相互了解、开展双边学术交流活动的可能性。经协商,文献信息中心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文献信息中心到韩国首都举办一次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图书展览。在两国当时尚未建交的情况下举办书展,存在许多困难,如何做好选书和书介等工作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中韩双方学者的努力下,终于如期完成了1000多种图书的选送、书介撰写、通关等繁复的工作。1991年6月底,由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仲亨、沈仪琳等组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书展代表团一行7人和全部展书同时顺利抵达汉城,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展”。此次书展的内容涉及哲、经、文、史、宗教、民族、文化、法律、政治、社会等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展出的图书和刊物有助于韩国学者比较客观地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实况。代表团成员利用访问韩国的机会,分别在首尔大学、梨花女子大学、东国大学、翰林大学等高校举行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告会”,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概况、中国的宗教和宗教研究、中国徽学研究、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等发表了多篇学术报告。这些学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韩国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了解。
在中国出版《当代韩国》季刊和中文版《KOREANA(高丽亚那)》。中韩建交以后,文献信息中心同韩国开展了更为积极务实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出版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3年5—12月,文献信息中心分别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达成了在中国出版《当代韩国》季刊和中文版《KOREANA(高丽亚那)》的共识并签署协议。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双方的协议,以最快的速度启动了两个刊物的创刊工作。中方的高效工作和办刊能力都给韩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了对方的信任,多年来始终受到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的高度评价。《当代韩国》季刊被研究韩国问题的专家学者称为中韩文化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有关出版《当代韩国》的创意可以追溯到1992年末。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韩代表团沈仪琳等一行6人,在参加了首届中韩学术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参观访问了韩国新落成的中央图书馆以及汉城大学等许多重要学术机构之后,受到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的高规格接见。这是韩国政府首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接见中国社会科学界代表团。卢泰愚十分重视中方的这次访问,他表示,韩国政府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促进和加强两国文化学术交流的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3年春夏之交,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应邀访问韩国,并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的有关项目官员洽谈《KOREANA》中文版在中国出版的具体事宜。经过艰苦而细致的磋商,中方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终于就出版协议达成共识,草签了协议。之后,沈仪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创刊《高丽亚那》中文版季刊并任中方监修(1993—2000年)。《KOREANA》中文版创刊一年以后,韩方提出将篇幅从每期80页增加到100页,增幅达25%。1998年韩国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被迫取消了《KOREANA》日文版、法文版及西班牙文版在国外的出版发行,仅留下了中、英文两种版本。2001年,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李信浩理事长向中方监修沈仪琳致谢并盛情邀请她参加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活动结束以后,沈仪琳受到金大中总统及夫人李姬镐的亲切接见。回顾《KOREANA》中文版走过的路程,综观中国读者对它的评价,我们可以这样来点评《KOREANA》中文版:它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折射出五彩缤纷的韩国社会;它是一扇敞开的橱窗,通过这扇窗,中国民众看到了热情奔放、万般风情的韩国人及千姿百态的韩国河山和各地的民风民俗;它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为中韩文化学术交流架起桥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直不阿 人品高尚
沈仪琳性格耿直,勇于坚持原则,敢于发表意见。不管什么事,只要她认为是必须去做的,就会非常执着,坚持到底。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刚刚出现商业广告时,她就建议文献情报中心的有关刊物可以在公交车上做广告。当时总编室领导知道后,觉得不妥,不同意此做法,也不同意出广告费。但沈老师认为做广告对宣传我们的刊物、进一步开展工作有好处。她说,如果单位不同意出广告费,她自己出钱也要做。由于她一再坚持,后来室主任还是采纳了她的建议。不久后,总编室的同事还真的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宣传他们刊物的广告。
沈仪琳一生不辞劳苦,勤于工作,干起工作来像陀螺一样不知疲累。退休后仍负责《当代韩国》杂志的一些工作,直到86岁高龄还为院报撰写了题为“《韩国女作家作品选》编写往事”的文章。沈仪琳晚年饱受疾病之苦,于2022年4月6日病逝,享年87岁。她在2020年11月签署了“我的五个愿望”:在她生命末期,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请医生、护士尽力帮她保持舒适;如她因病痛伤害到周围人,请大家谅解;她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希望家人及朋友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委托她女儿、外孙女处理身后事宜。沈仪琳曾于2012年向协和医科大学提交了遗体捐献申请,为医学教育及研究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沈仪琳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畏惧死亡,最终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的。
沈仪琳是大家公认的正直无私的好干部和好领导,也是我在韩国语和韩国问题研究方面的老师和前辈。几年未见,很想疫情结束后专门去看望她。之前曾给她打过两次电话但均未联系上。后惊闻噩耗方知沈老师已仙逝,才知道她可能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而故意断了和大家的联系。沈仪琳活得坦荡,走得潇洒,是值得大家景仰的老师。她病重后拒绝做手术,只为保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教育和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学者,她生前为社会科学事业奉献一生,去世后还为医学教育和研究事业捐献遗体,的确是无私无畏,令人敬佩。正像有的老同志所说的,她一生勤奋,事业有成;谦虚做人,低调做事;一身正气,公私分明;态度谦和,平易近人。她是好人,但不是“老好人”;她办事严格细致,但从无“精致个人主义”;如果非要把能量分成“正”与“负”,我以为沈仪琳自始至终都展现出正能量。失去了这样一位人品高尚的好老师,心情是非常沉痛的。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敬爱的沈仪琳老师,愿她在没有病痛的天国里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