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仙(民文所)
我国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又可分成三个亚圈:居住在滇西北、滇西的德宏傣族形成了傣那支系;滇西南、滇南的西双版纳傣族以傣泐支系为主;滇中、滇东的新平、元江、红河、马关等地的傣族,与前两支傣族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内部各异、支系繁多,其中又以傣雅、傣洒、傣涨等支系服饰较有特色,被外界称为“花腰傣”。这三个亚圈中的傣族在建筑、服饰、方言等方面都有差异,但是绝大部分文化是相同的。例如,各地傣族皆以稻作生产为主,居住环境大多是河谷平坝之地,都有水崇拜、竹崇拜等。这篇小文主要说说三地傣族女子常用的竹箩、竹篮。
依山傍水的傣族寨子周围常有凤尾竹环绕,过去人们住竹楼、睡竹席、摆竹桌、吃竹笋,可以说生产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竹子。即使进入现代化社会,居住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浓厚的竹文化依然延续。男人们砍来竹子、剖开削细、刮成竹篾,然后编织出篮、箩、筐、斗笠等各种手工物品。上山下田可用来摘菜打草,赶街赶摆可用来买货装物,精美的竹箩、竹篮和竹斗笠也是傣族妇女不可或缺的佩戴物。
赶摆时用的竹箩
傣族的赶摆类似于壮族的赶圩、汉族的庙会,既有民间经贸活动,也有拜佛拜塔等民间祭祀,还有民俗歌舞表演等,总体来说是一种社区间的大型活动,也是观览傣族民俗节庆的最佳时机。
傣族妇女热衷于赶摆,届时一群群穿戴统一的傣家女子纷纷出动,各群妇女的服饰颜色和风格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年轻女子偏爱天空的蓝色,金子的澄黄,树木的翠绿,朝霞的嫩粉。中年女子偏爱湖水的深蓝,晚霞的幽紫,大地的褐黄,她们个个盛装打扮,头戴鲜花,也有银花、金花、金簪、金叶穗片等,美不胜收。老年女子则偏于素雅,更显端庄柔和,头上的塔式金簪是唯一的饰品。这些着装一致的傣族妇女身上常背着一款竹箩,她们款款走来,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婀娜多姿。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几乎人手一个竹箩,其身形小巧美观,形状犹如一朵鼓囊的花苞。底部有四个尖脚垫,两根竹棍十字交叉稳固底部,竹片通常染成蓝色、红色、金色,按照一定的纹路搭配斜着编织。竹箩的肚子鼓出形成一定的弧度,显得饱满可爱。竹箩的开口是正圆形,两侧留有提耳,用一条细长的布带系住两耳,如此一来可肩背也可手提,十分方便。
这种竹箩不仅美观还很实用,可以装纳许多物品,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妇女们去赶摆时常常装着糯米和糖果等食物,还有腊条、帕节(织布巾)等赕佛所用的物品。待到佛堂或佛塔下,她们将竹箩放在地上,拿出供品一一奉上,虔诚跪拜。赕佛结束后,妇女们可以坐到舞台前观看各村的歌舞表演,也可以在摆场上一路闲逛采购。摆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当地各种美食、衣服鞋袜、时兴布料、章哈歌碟,以及供奉给佛寺的经书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放入卸空的竹箩中。妇女们走一路看一路,累了可以随时将竹箩放在地上,既不会挤压损坏内中物品,也不会掉落丢失。这种竹箩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与苗条的筒裙搭配更显出她们曼妙的身姿,挎着竹箩走在人群中别有一番韵味。
赕佛时用的手提篮
我的母亲为了方便照看孙儿孙女就随同我们住到了市里,从此她就成了村民亲友的免费“代购”和“邮递员”。她为村里订购的用品大的有竹桌、竹箩,小的有流行的筒裙、头巾、纽扣等,其中订购最多的是妇女们用来上佛堂赕佛的手提竹篮。老母亲往往要徒步走两三公里到达民族市场采购,多番寻觅最终买到品相很好的。从市里回老家必须坐公共汽车,这些竹篮体积较大占了许多空间,不免引来司机的侧目和牢骚。即使费力折腾,热心的母亲却乐此不疲,毫无怨言,她乐意帮助老姐妹们实现“标准化装备”。这种“代购”也体现了她在姐妹们心中的“重要价值”,从中获得被需要的心理满足。
这种最受欢迎的手提篮形状大体与杭州篮相似,样子简单朴实不乏秀气。篮子底部是个正方形,两根木板十字交叉做成底盘,密密的篾条一圈一圈往上编,慢慢扩展开来,中途有几道镂空的花纹,最后编好的竹篮开口是正圆形。手握把也是用竹子做的,三根厚实的竹片齐穿过一管小竹筒就是手握把,竹筒两头伸出的竹片分别贯穿篮子左右两侧,稳稳插入篮身连成一个整体。完工后在表面刷一层油漆,通常有两种颜色,透明的蛋清色或沉稳的栗黄色。每次母亲从市里回到村中都会带上三五个这样的手提篮,前脚到家,后脚姐妹们就来认领了。于是一群妇女聚集在家中探讨评论,细细比较爱不释手。
也就是近几年来,附近村寨的傣族妇女们上佛堂时都流行起提着这样的竹篮,里面正好可以装上赕佛用的器具,如滴水仪式的水瓶,供奉佛祖的剪纸、鲜花和糖果等。每到关门节、开门节以及每隔一周的赕佛日,妇女们就会梳洗沐浴打扮一番,穿戴上传统的民族服饰,每人手提一个这样的竹篮子,三五成群地从巷子中悠然走来。竹篮里有刚刚掐下来的鲜花散发着清香,也承载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恋爱时用的花央箩
新平、元江一带的傣族因其独特的服饰而被外人称为“花腰傣”,其中又以傣雅支系最具代表,每个傣雅女子出嫁时所穿的衣服镶缀的银饰就达五六斤,筒裙的刺绣也繁复厚重。花腰傣被称为“古滇国的贵胄”,传说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由于穿着贵重行动比较缓慢,因此就落在后头。大家相约一路砍倒芭蕉作为路线标记,然而后来者看到芭蕉已经长出嫩芽,以为前方部队已经走远难以追上,于是就地住下不再追赶大部队。
尽管花腰傣的服饰与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服饰差异很大,但总体来说仍然是筒裙模式,与之配套的也是竹箩,当地最有名的是一种小央箩。小央箩用细竹篾编织而成,高仅30厘米,下截稍宽呈方形,腰部略细,上方开口是圆形,口径大约15厘米,整体看来形状就像一个迷你版的背箩。此外,用金黄色、淡绿色、白色的丝带相间编织点缀其间,显得色彩亮丽,因此得名花央箩。
花央箩是傣雅少女必备的佩戴物,每当赶花街谈情说爱之季,盛装打扮的少女们腰间要系一只精巧玲珑的花央箩。花央箩与其说是一种物品,不如说是少女身上的装饰品。傣族姑娘爱美,小巧精美的花央箩挂在臀上,当她们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花央箩就会随着身体的摇摆而摆动,这种韵律美和生活美让人过目难忘。
少数民族的女性往往是本族文化的主要展示者和传承者,尽管历史和地理阻隔等原因,使傣族分化成了不同支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亚文化,但是彼此之间在语言、饮食、民间信仰、婚姻习俗等方面又有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其中,傣族妇女的各色竹箩、竹篮就是一个联结点,此外还有竹斗笠、竹席、竹筏、竹碗等物品。几百上千年来,这些器物不仅是生产生活的用品,有的也成了标志性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