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走过的地方着实不少,但是能留下清晰记忆的地方并不太多。然而,有一个地方始终令我魂牵梦绕,每当想起来,都会怦然心动,那就是四川省仪陇县。
仪陇位于四川省北部,属于低山丘陵地貌。仪陇设县建城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500余年,治所原来在县西北金城镇的山上。在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地,仪陇并不占据地利的优势。没有川东盆地矿产资源丰厚,比不上川西高原的山高水美,也未有川南发达的盐酒之利,更无法与中部沃野千里的平原争锋。仪陇县虽年深岁久,但受限于山地条件,局促狭窄,房屋建筑低矮陈旧,斑驳陆离,少有让人趋之若鹜的名胜景观。在当今强劲的旅游之风吹拂下,仪陇似乎并未受到多少波及。其实,了解仪陇的历史之后你会发现,仪陇不仅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可以说,仪陇是一个触及心灵的圣地。
我知道四川有个仪陇县,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其中云:“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仪陇县马鞍场。”朱德的这段话,文字很简洁,但涵盖着深邃的内容。朱家的族源、祖籍与何时迁徙到仪陇,记述得十分清楚。一个人的家世,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朱家迁徙仪陇,正是四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要解析这段历史,一定要从“客籍人”和“湖广填四川”谈起。
客籍人,即通常说的客家人。客家人本意是客居他乡的人。据史籍记载,客家先民早在6000年以前就生活在古黄河河道一带,分布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汉唐时,民族属性为汉族。魏晋后,北方战乱不断,一部分人逃离中原,向南迁徙,遂被称为客家人。清代以前,几经迁徙的客家人,大多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赣、闽、粤山区。朱德所说,他家是祖籍广东韶关的客籍人,基本上可以确定,属于从北方辗转迁粤的客家人。
“湖广填四川”,又是怎么回事呢?明末,由于战乱,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清朝建立后,对四川人口进行重新统计,在册人口仅五六十万人。鉴于人少地多,土地大量荒芜,民生亟待恢复,于是,清政府决定从外省移民充实四川劳动人口。当年,湖广行省是人口大省,人口密度较大,并且紧邻四川,从湖广移民四川易于实施。此举措被时人概括为“湖广填四川”。朱德家族先世就是在这一时期,移民四川仪陇马鞍镇。有关“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陈世松著有《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记述极为详尽深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于1944年4月5日,是他为逝世母亲所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全篇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深切描述了母亲辛劳的一生以及对她的思念,感人至深,沁人肺腑。记得当年所学的课文中,还有一篇是《朱德的扁担》,内容讲述朱德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同战士们一起从山下往山上挑粮的故事。正是上述两篇课文,朱老总高大的形象被深深地铭刻在心中,仪陇也成为我心目中的圣地,总想有机会去仪陇,亲眼一睹朱老总曾生活过14年的地方。于是,每当见到“仪陇”地名,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朱德在文章中描写的家乡。朱老总仪陇的家目前还在吗?那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还是《回忆我的母亲》中的老样子吗?
机会终于来了。2004年4月初,四川召开全国客家学术研讨会,会址就选在川北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仪陇。我曾发表过几篇有关客家研究的论文,组委会邀请我参加会议。于是,幸运地获得走访仪陇的机会。此次会议,还有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暨《回忆我的母亲》发表60周年的议程。会期几日,时间不长,但基本上走遍了仪陇老城区。尤其是瞻仰了朱德故居,了解到朱德早年生活的经历,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至今想起来还兴奋不已。
朱德出身佃农家庭,早年家人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多次搬迁,连朱德都是出生在地主家的仓房里。朱家先后居住过李家湾、朱家大湾、陈家湾等处。目前,我们看到的朱德故居,并不是他的出生地李家湾,而是后来曾居住过的朱家大湾。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宅院,为朱家从原主家购置,其主要建筑是朱德在云南新军当旅长时,家人重新修缮,属于典型的川北带阁楼三合院建筑。土坯垒砌的黄色墙体,黑色瓦块覆顶,屋室格局不大,有卧室、堂屋、厨房、客房,院里还有蚕房、猪圈等。在蚕房中,至今还存放着当年朱家的老式织布机和缫丝用的“东洋车”。
我们重点观看了朱德住过的房间,他的房间在二层小楼上。在上楼时,脚下的阶梯和木质地板吱吱作响,随行的朱德亲属一再提醒大家步子要轻点。朱德的居室是卧房兼书房,床榻上方有蓝麻布蚊帐,所用的书桌很陈旧,已经看不出材质。油灯、算盘、砚台等物品,据讲解员介绍,仍是当年摆放的位置。朱德的少年时代,有不少光阴是在这里度过的,看后,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向陪同前来的仪陇县领导问及,故居已经很陈旧了,为什么不进行全面修缮呢?县领导回答说:“当年县里曾上报修葺故居的申请,被朱老总知晓,予以否决,并批评了我们。”听了县领导的话,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参与创建新中国并奉献一生的老革命家,心怀是何等坦荡磊落!忆起朱老总写的一首《咏兰》:“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这正是朱老总心底无私的写照。朱老总一生高风亮节,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荣辱,甘于奉献,为人民鞠躬尽瘁。正因为如此,朱老总受到了人民的崇敬。
在仪陇期间,我们还拜访了思德镇(原六合乡)的张思德故居。张思德也是客家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抗战时期,延安进行大生产运动,张思德被派去烧炭时遇难。牺牲时,他还不满30岁。在为张思德开追悼会时,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悼念文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张思德也成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
张思德故居极为简陋,两间共71平方米的房子,并没有院墙和像样的家具陈设。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仪陇农民穷困的生活状况。翻身得解放,是贫苦农民的愿望。因此,张思德选择走上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从仪陇返京之前,我们乘车途经南充到成都。仪陇县领导陪同与会代表们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仪陇新县城工地,只见靠近南充市嘉陵江畔的新政镇,挖土机、推土机正轰鸣着,建设大军在现场热火朝天地忙碌。县领导告诉我们:“你们再来仪陇,会看到一座现代化全新的仪陇县城。”
一晃20年过去了,一直未能再造访仪陇。至今,仪陇的山山水水,始终永驻心田。今年4月5日是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发表80周年纪念日,重温此文,仍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