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唱响的一首民族涅槃的血与火之歌。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但是,当前抗战研究仍显薄弱,需要更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要在抗战研究中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不断夯实学术根基。
2018年9月2日,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正式上线,抗战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进入新阶段。2020年,平台项目组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数字人文与大数据方法,全面梳理抗战军事重要史料,撷萃集精,编纂出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
该资料集共分15个专题,全面呈现抗战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军情战况,体现了身处抗战中的中国军民对于全民族抗战的认识与思考。该资料集以抗战军事为核心,但又不拘泥于作战过程本身,而是囊括根据地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机密军情资料、国防战略思想等与抗战军事紧密相关的内容,共计100册,合计收录史料341种,近5万页,时间跨度为1931—1945年,反映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牺牲。该资料集的选目原则是珍稀性与权威性并重,以存世量较少、较为珍稀的官方出版物和内部文件为主,以史料价值较高的公开出版物为辅。绝大多数文献印刷量、发行量小,如今寻觅不易。特别是其中的红色文献,均选取保存质量较好又不易获取的版本,部分书籍是首次公开影印出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史料是教科书的血肉。该资料集是中华民族奉献牺牲、浴血奋战最有力的明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要贡献。
其一,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通过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和人民战争,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度动员能力和持久战斗力的抗战核心。资料集中,既有《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反映战略思想的重要文本,又有准确反映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东北抗联英勇抗战的《第八路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战斗中的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游击实录》等稀见史料,更有反映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过程的如《从战斗中壮大的晋察冀边区》等珍贵历史记录。选取保存质量较好又不易获取的版本,正本清源、立意高远,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二,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该资料集收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敌后根据地民众动员、社会革命、军民合作、维护统一战线的重要史料。这些鲜活的资料充分证明,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其三,以军事为主轴,充分反映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将士同仇敌忾、奋勇争先的战场实态。从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到战斗经验总结、战略战术讨论、战斗情报、兵员征集等资料集中均有收录。着重选取过去很少被学术界关注的反映正面战场军政军情的机密资料如军事委员会编制的《抗战参考丛书》,收录正面战场各战区的详细汇报,有相当部分系标有“极机密”字样的内部印刷品,为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战时运作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还有记录叶剑英代表八路军进行工作汇报的《参谋长会议要录》,可以对照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作战的不同面貌。
其四,高度重视敌情资料。了解一场战争,必定要了解战争的对手方。资料集收录了战时刊行的反映日本战争暴行的图书,反映日本军力、国力因战争持续衰减的内部统计资料,以及战场缴获的日军内部文件等敌情资料。相较于对外宣传品,这类密级较高的材料不仅是历史学家了解战时敌情的重要窗口,也更能准确反映国民政府对敌情的判断。更有价值的是,这批资料中有大量出自日军之手的反映日本士兵战争暴行与厌战情绪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侵略者的残暴与不义。这类资料有助于从对手的角度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正义性,进一步丰富了战争叙述的全面性与国际视野。
其五,展示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31年,中国人民在东北的抵抗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顽强奋斗,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气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一国之力坚持抵抗四年半之久,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为支援节节败退的盟军,入缅远征。中国不仅与盟军协同作战,奉献牺牲,而且有力地牵制了在中国战场的近百万日军兵力。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六,对公众历史教育和国家记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战争已成历史,记忆仍需不断铭刻。真实而鲜活的史料,是抵抗历史虚无主义、弘扬抗战精神的最有力武器。以学术方式参与国家历史记忆的建构,既服务于专业研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的窗口。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责任仍在肩头。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而是走在民族复兴大道上的新中国。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忘牺牲、不负来路。在新时代背景下,这样一部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资料集,无疑将在国家记忆建构、抗战史研究与青年教育中发挥长久而深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