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字字千钧、鼓舞人心,每一项重大部署都是民心所向,每一个目标任务都指明前行方向。《建议》提出的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考古文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重要工作。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这是考古文博领域首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为全国考古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我国考古事业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科技创新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次月即成功获批中宣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首批试点建设单位。一年来,重点实验室锚定“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实验中心与学术交流中心,稳步推进集分析检测、研究阐释、科教融合于一体的科研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我国考古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作为重点实验室的一员,我所专攻的人骨考古学专业,在研究阐释我国古代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志要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实干行动,推动我国人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攻坚克难的锐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骨考古学以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骨骼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体质人类学、统计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骨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提取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以及人群内部及人群间亲缘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为宣传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科学证据。
“十五五”时期,广大青年人骨考古工作者应不断提高阐释能力,持续深耕我国古代人类骨骼标本颅面形态学研究,深挖古代人群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进而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厚植中华文化认同根基。特别是要加强边疆地区出土古代人骨标本的人骨考古学、古DNA、古蛋白分析等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捍卫国家统一、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当代考古工作者的新贡献,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精益求精的匠心
推进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十四五”时期,广大科技考古工作者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考古学交叉研究,细化考古技术装备研发应用要求,为考古工作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引并取得积极成效。例如,中英联合研究团队运用高精度CT扫描与结构光表面扫描技术,精准识别出严重破碎变形的“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中的裂隙、矿物填充区域及未变形骨片,依托创新数字重建方法,结合解剖结构特征与几何形态学标志点,完成变形头骨的虚拟精细拼接复原。
《建议》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十五五”时期,科技考古工作将持续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考古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例如,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无损捕捉骨骼形态与表面微痕,既完成珍贵样本的永久存档,也为后续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此之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取骨骼碎片的几何特征、纹理信息,通过深度学习完成碎片匹配、缺失部位补全,让原本耗时数月的人工拼贴工作缩短至数天,大幅提升拼合效率与复原精度;同时,电子三维化的骨骼也便于测量数据的提取。最后将三维数据、病理现象等多元内容纳入数据库中,支持跨机构数据共享与查询。这种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协同模式,既减少了粘贴骨骼带来的二次破坏,又推动人骨考古学从“人工整理+”转向“人工智能+”的全新研究模式,让沉睡在地下的骨骼得以更清晰、更全面地“讲述”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的故事。
以守正创新的巧思
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
当探铲触碰地下遗存,当科技手段解码文物密码,沉睡千年的文明正以“会说话的文物”“活起来的文字”之姿,重新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立足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清晰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特别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为题,以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替代传说论证,强化文明起源的实证支撑。
《建议》提出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十五五”时期,考古学领域应重点推进两大任务:一是继续深化科普传播与成果转化。推动考古新成果纳入中小学教材,并强化考古学科专业与培养体系建设,夯实考古文博领域人才根基;通过数字化服务、知识图谱、公共考古活动等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多元路径,加速考古成果落地转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二是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作为国家级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应坚持开门办实验室的原则,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资源,深化平台机构共建与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做好“科技考古周”“文化遗产周”两大品牌,办好“学术前沿讲座”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系列学术讲座,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文化浸润和创新实践为纽带,让更多的青年人爱上考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我将在人骨考古学的微观探索、科技考古学的交叉创新、考古学的宏观研究等方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精准阐释新时代的考古命题、激活文物时代价值,为“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