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记者高莹 通讯员刘小妹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 通讯员刘小妹)10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国际研讨会——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深圳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指出,联合国成立80年来,始终关注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权保障等重大问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边主义是联合国的核心原则和政治基石,国际法治和多边主义共生共存、相辅相成,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守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的唯一正确方向。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严重冲击国际秩序。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坚定践行者、国际法治的坚定推动者,始终维护联合国在国际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
  赵志敏表示,本次研讨会适逢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对未来五年中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释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希望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外学者围绕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进行深入讨论,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表示,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旗帜,也是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主要平台。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始终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为夯实多边主义的全球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四大全球倡议,是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彰显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大国担当。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他建议推动制度性构建,以保障《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有效实施。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进认为,二战后形成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人类社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后的经验总结,是防止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重演的制度保障。当前,维护这一国际秩序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通过捍卫联合国权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国际法治、促进文明对话、推动共同发展等路径,构建平等互利、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性国际法文件,《联合国宪章》明确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中国驻苏丹前大使马新民看来,这一重要文件是多边主义的集大成者,确定了多边主义的原则、法律依据、国际机制和共同目标。“《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框架,使世界各国能够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合作,将多边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使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马新民说。
  2018年12月经联合国大会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9月正式生效的《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又名《新加坡调解公约》),是首个专门针对国际商事调解协议执行的多边条约。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76届会议起草委员会主席、阿根廷外交部国际法律司司长马里奥·奥亚萨瓦尔介绍了该公约在推动国际商事调解执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更多国家加入、完善调解机制。他认为,该公约不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国际社会运用多边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生动见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极大丰富拓展了多边主义的内涵和实践,已成为影响深远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提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法治护航。中国与共建国家需进一步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法治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法律合作,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经济贸易投资和商事仲裁规则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主持会议开幕式。会议举行了“‘全球南方’与国际法治新发展”“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新议题”“应对碎片化世界:跨境交易中合规与风险管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权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与国际法治”“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经贸新秩序”六个分论坛,来自近30个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参加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