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外学者研讨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的宗教包容与反歧视
2025-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想象与事实: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的宗教包容与反歧视”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埃及爱资哈尔伊斯兰研究中心秘书长穆罕默德·詹迪,埃及爱资哈尔长老委员会秘书长阿巴斯·舒曼,哈萨克斯坦欧亚国际研究协会执行主席凯拉特·巴特尔巴耶夫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吕家佐/摄

  赵志敏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华文明兼容并包树立了多宗教信仰和谐共生的历史典范,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为世界宗教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走向美好未来的唯一出路。一些国家自诩为“民主灯塔”,惯于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幌子,通过舆论抹黑、文化渗透、经济制裁、政治围剿等手段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肆意打压。美国出于维护自身霸权、阻滞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对中国符合国情、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公认原则的宗教管理进行攻讦,在国际社会造成了很多误解。宗教信仰领域的学术对话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明同某些国家的霸权文明观截然不同,中国没有对伊斯兰教压制的历史传统,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主张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分歧,凝聚共识。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一道,深入开展各类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文明之间如何实现“和而不同”的传承发展,为阐明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特性,更好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傲慢和偏见、冲突和对抗提供学理思考。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坦诚交流、互学互鉴,传递和平友好精神,以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姿态,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穆罕默德·詹迪表示,纵观人类历史,文明从未建立在偏见和歧视之上,而是建立在开放与宽容之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其种族、信仰如何。宽容不应该是只在特定场合被谈论的口号,而应该是各个国家、民族生存的基础。宽容意味着尊重他人信仰的权利,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秉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处理分歧,而不是打着宗教差异的幌子来排斥或者仇恨他人。

  阿巴斯·舒曼认为,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应该和谐相处,都有自主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应坚守善良与正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理解各自立场的不同,以对话消除分歧,避免暴力与冲突,携手共创和平与公正的美好生活。

  凯拉特·巴特尔巴耶夫提出,当今世界日益碎片化,文化误解与意识形态对立加剧。交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是消除误解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文明、宗教应该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此次论坛以“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的宗教包容与反歧视”为主题进行研讨,可谓恰逢其时,具有重要价值。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埃及、巴基斯坦、泰国、巴勒斯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法国、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围绕“超越文明冲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伊儒会通——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包容互鉴”“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议题深入研讨交流。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