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文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加强阐释和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历史自信;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脉绵延流长、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赵志敏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的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考古学、博物馆工作者有必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开启新时代考古学、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始终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持创新、开放、合作,通过推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充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赓续中华文明,谱写当代华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援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援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来自国内3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及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考古学、博物馆学融合发展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展开研讨。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与会学者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作为两门紧密相关的学科,长期以来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及相关学术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进入新时代,加强考古学和博物馆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深化考古成果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科技发展,还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二者在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与会学者表示,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构建理论体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命题下,进一步明确当代中国考古学、中国博物馆学的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理论方法、技术层面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和呼应;另一方面,要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层面梳理二者在文物保护利用、宣传展示、公众教育等层面的交叉点,促进行业内部深度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古学、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展览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同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的特展“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式开幕。该展览共汇集来自红山、凌家滩、良渚、三星堆等国内30余个重要遗址发掘出土的112件龙主题文物,辅以图片、视频、三维展示等科技手段,通过“龙出东方”“龙行天下”“龙泽四海”三个专题,讲述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以及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展览完整呈现了中国八千年龙文化年代序列,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对中国龙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阐释,展出文物的种类和形态富有代表性,是甲辰龙年极具展示价值和传播价值的龙文化文物展。展览由全国23家文博单位参与支持,展品中包括许多世所罕见的精品文物,部分文物为首次面世展出。展览于5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到今年12月31日。